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8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789篇
工业经济   336篇
计划管理   830篇
经济学   971篇
综合类   237篇
运输经济   106篇
旅游经济   15篇
贸易经济   855篇
农业经济   433篇
经济概况   501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邮电经济   41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278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233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40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248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16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83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01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97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28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13篇
  1952年   2篇
  19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君南 《环境经济》2007,(11):8-15
有人说,如果没有煤炭,山西可以活得更好,就像其他没有资源的省份一样可以确定新的经济重心。但这个假设从来就没有成立过,因煤而生好似山西的宿命,作为山西最大的支柱产业,煤炭工业的起伏与山西经济基本上呈现同向波动态势。然而,单一的煤农二元经济结构不可能支撑一个省份的持续发展,是在荣耀过后坐以待毙,还是断臂求生寻求转型之路?  相似文献   
132.
论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化、信息化与世界工厂机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确理解和处理工业化与信息化关系,是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过程是一国工业化飞速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我国应该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抓住世界工厂机遇,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创新.  相似文献   
133.
关于私营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借助良好的经济基础、政策环境、人才聚集和地缘优势,无锡的私营经济发展十分迅猛,己成为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截止2004年底,无锡共有私营企业6万多家,其中私营企业集团近70家,从业人员50多万人。无锡私营企业总注册资本己具相当规模,是国有及集体企业注册资本总数的1.07倍。私营经济发展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但是,对照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的背景和形势,  相似文献   
134.
135.
发展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苏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SWOT即优势、弱点、机会和威胁等全方位的分析,提出了发展苏州市高新 技术产业的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6.
137.
Jobs '94     
McDowell B 《Restaurants & institutions》1994,104(28):35-7, 40, 42 passim
  相似文献   
138.
139.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dimensionality of employee attitudes toward flexible benefits plans and the impact of these plans on measures of job satisfaction, commitment and turnover intent. The study points to the need for more work on the measurement of employee attitudes toward flexible benefits and on the nomological framework of flexible benefits as a construct in compensation research.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