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9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58篇
综合类   29篇
贸易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对我国当前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问题要有个正确认识,首先要搞清我国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现状,并分析出我国收入差距产生原因。本文认为,在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社会分配领域收入差距的扩大既有积极的层面,也有消极的层面,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处理我国社会分配领域的收入差距问题,既要考虑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也要考虑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不断地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和再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62.
论我国的非正式金融与金融管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3.
64.
既要创造和保护私人财产权又要使私人权利不受到侵犯是强化市场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强化市场型政府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关于政府的一种理想模式.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民主制度与法治化社会是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的基本前提条件.从制度安排入手建立我国强化市场型政府要实现三个转变:从自然政府到强化市场型政府的转变;从保护精英阶层的产权到保护全社会产权的转变;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变.  相似文献   
65.
我国收入差距调控出现了再分配失灵。再分配失灵是指政府用于收入差距方面的公共支出的覆盖率、结构及受益面现状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公共支出的利益归宿在我国不同群体中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的再分配失灵与我国公共支出的决定机制有关。在我国,再分配给谁及如何再分配一般是由行政权力决定的。而我国行政权力受到的制约比较少,这就使再分配规则的确定、再分配方式的选择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库兹涅茨到U型假说的成立既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要素市场的完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也取决于民主化及法治化进程中再分配机制的完善。克服再分配失灵的根本举措是建立一种有利于全社会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受益的再分配机制。这种再分配机制的建立需要与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财政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相关联。  相似文献   
66.
67.
辩证地看待我国的过剩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8.
我国的渐进式改革及其寻租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69.
在劳动契约中存在着一些重大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一是劳动契约是劳动关系还是雇佣关系,区别这两种关系,必须结合企业所有制的性质及社会制度的性质去思考。二是劳动契约是平等的还是不平等的,这要看集体谈判及工会的力量;人力资本的多少;相关的制度及其效率。三是劳动契约是自由的还是政府干预的,政府对劳动契约的过度干预会造成对宏观经济的不利影响,还会引起许多不利于经济发展的问题。四是政府是偏向于企业还是偏向于劳动者,政府偏向的形成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经济发展的水平或经济发展的阶段;要素的稀缺程度及劳动力市场发展;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70.
政府控制的资源多,政府的管制多及政府的行政干预多是制约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政府的"三多"不利于我国总需求结构的优化、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质量.政府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号召者,但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者.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我国处于"诺思悖论"中,要走出"诺思悖论"就得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而要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我们首先得实现第二次分权让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