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金融发展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意义长期被忽略。文章基于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采用一系列具有良好小样本性质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研究发现,从长期看,即使控制经济增长的涓流效应,农村贫困人口也可从私营部门信贷增长及货币化进程中获益;从短期看,私营部门信贷对贫困发生率具有预测作用。研究表明,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能够直接分享金融发展的红利。这为金融扶贫战略的重要性提供了学理层面上的支持,其政策涵义是,为巩固农村反贫困成就,维护社会公平,中国金融改革应坚定不移地走包容性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姚耀军 《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5,3(1):50-59
本文在理性预期持久收入假说及其扩展模型基础上,选择1978—2003年间的有关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对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函数进行了经验分析。研究表明农村居民消费过度敏感性的原因在于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重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缓解流动性约束、推动农村消费的增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经历了多年来的经济增长出口驱动之后,长三角地区现在正面临着出口贸易升级的压力。本文利用似然不相关回归方法,基于1998-2010年长三角地区"两省一市"数据,检验了金融中介发展对出口贸易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对外开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这些因素后,金融中介发展对出口贸易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16.
基于中国大陆分省数据,文章使用随机系数模型测算了信贷资金跨区域配置效率,并实证分析了金融生态环境质量对信贷资金跨区域配置效率的作用.文章发现,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显著提升了信贷跨区域配置效率.文章主要政策含义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是提高信贷资金跨地区流动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发展不足和投入不足的现实成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取向的最大产业背景因素。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成因主要可以归纳为理论层面成因和一般性原因。本研究运用农业比较利益理论、外部性理论以及羊群行为理论,形成对农业上市公司非农化经营成因的理论分析框架,同时,对其非农化经营的一般性成因做了分析。研究认为,政府应当为农业上市公司改善经营绩效创造外部条件,才可能真正引导农业上市公司"专心务农";政府扶持政策应当逐步实现市场化导向;农业上市公司目前主要应当实施农业专业化经营战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才实施农业主业相关多元化战略,现阶段应尽量避免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相似文献
18.
转轨经济中的农村金融:管制与放松管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转轨经济中,国家试图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管制,来汲取农村的金融资源,从而保证对国有经济的金融资源供给。在国家对农村金融的管制之下,农村金融体系正常的金融功能被异化,这正是多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之所以没有产生预期效果的要害。近年来。“三农”问题凸现,农村经济发展迫在眉睫,而这需要农村金融体系正常金融功能的复归。这种复归要求国家放松对农村金融的管制。 相似文献
19.
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与金融发展具有重要联系。本文基于199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法实证分析了金融发展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分析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创业精神而非创新精神具有显著的正向联系。文章的政策含义是,消除对民营经济的信贷约束及发展风险投资资本市场,对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本文基于VAR模型及其协整分析,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农村1978~2002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作出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中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存在着一种长期均衡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影响到农村经济增长,而农村经济增长却对农村金融发展状况无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