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4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8篇
经济学   6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9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根据政治学和法学的有关原理,权力(Power)是指特定的人所具有的支配他人的力量,是一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行为的可能性”,是一种能够使人产生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权利与权力具有不同的意义,权利(Right)是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做出或者不做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  相似文献   
22.
品牌,不能承受淡化之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曾经笼罩在耀眼光环之下的知名品牌,几年后却如流星般消失在天宇。过去有“富不过三代”之说,那么品牌如何逃过“红火不过三五年”之劫?  相似文献   
23.
尹启华 《技术经济》2003,22(10):47-49
一、什么是品牌淡化在各企业的商品趋向同质化的今天 ,单纯靠提高商品本身的特性来赢得顾客的竞争手段已显得过于单一 ,决定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最重要因素是商品的品牌 ,是独特鲜明的品牌形象。所以 ,品牌差异正在取代传统的商品本身的差异 ,企业卖的不再是差异化的商品 ,而是差异化的品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 ,即前几年还笼罩在光环之下的许多知名品牌 ,几年后如流星般消失在天宇 ,我国有“富不过三代”的古语 ,中国品牌则将其演绎为红火不过三五年 ,这其中有许多原因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品牌淡化。品牌淡化应该是指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24.
乡村旅游是发展现代农村经济的战略选择,农村地区利用自己独特的自然地理资源或民俗文化传统,用工业化思维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既可以满足城市居民不断增长的周末游需求,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激发内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呈现出越来越"热"的发展势头。文章首先定义了乡村旅游的内涵,简要回顾其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接着从投资、服务、配套、促销等方面对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给出相应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5.
精准营销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竞争是现代企业普遍需要面对的课题,为了维持和追求竞争优势,许多企业出现渠道多元化、广告过度化、竞争白热化趋势,导致营销成本上升、营销绩效下降等问题。企业只有科学运用精准营销才可以解决上述面临的问题。探讨了精准营销的起源、概念、特征及理论基础,分析了企业实施精准营销的策略、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6.
创造需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需求,就是要使消费对现有商品的消费需要在数量上有新的飞跃,同时,要求我们的企业及时适应社会消费升级的需要,积极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确保企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把市场比作蛋糕的话,创造需求就是研究如何把蛋糕做得尽可能大、尽可能好,而不是如何去瓜分它。创造需求可以大致归纳为两种途径。  相似文献   
27.
一、问题的提出欧美等国家接连发生债务违约事件,促使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作为世界经济引擎的中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从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最新审计结果分析来看,尽管和国际通行的债务指标警戒线60%尚有差距,但如果把中央政府债务、隐性债务和金融机构的坏账损  相似文献   
28.
新产品的柔性4P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及时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企业营销柔性,是企业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本文分别从4P即产品、价格、分销、促销与沟通等方面论述新产品营销如何获得较好的柔性,以达到最佳的整合效果。  相似文献   
29.
销售溢价     
  相似文献   
30.
从2013年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分析来看,中国地方政府举债融资呈现出典型的“羊群效应”特征.中央政府、其它地方政府、商业银行和企业等四类主体在地方政府举债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逐层分析这些主体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利于厘清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羊群效应”的产生机理.而从抑制“羊群效应”的治理框架来看,应逐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担机制、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评机制与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生产与披露机制以及新型“政企分开”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