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2篇
经济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30篇
农业经济   85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级粮食局因袭了几十年的传统管理模式将逐渐被新的管理模式所替代。县级粮食局在整个粮食流通体制序列中处于“宏观之尾,微观之首”的关键位置。因而,县级粮食局管理模式的转换,必将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长期存在的诸如政企不分,管理...  相似文献   
42.
43.
44.
<正> 近年来,湖北省枣阳市的国有油脂加工企业在承受油脂市场疲软、价格持续低迷等巨大压力的同时,还面临着油料市场混乱、油料质量不断下降、生产原料供给短缺的问题,陷入了生产经营的双重困境之中,与此同时,当地的油料种植户由于对油料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担心卖油难,因此种植油料的积极性不高,对调整油料种植结构,优化油料品种更是心中无数。在这种情形下,无论是油料生产者还是油料加工经营者都迫切需要建立一种可以互为依托、互惠互利的新型利益关系。为此,枣阳市油厂在  相似文献   
45.
46.
粮食购销活动中大众心理趋向性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与粮食在粮食生产、消费和经营心理上、经济上、以及历史积淀上等方面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具有比较复杂而深刻的特点,一是多重性。所谓多重性,是指粮食购销活动中大众心理的趋向性,即涉及个人心理中表现出多样的需求和期待。如粮食生产在出售粮食时,除了期待获得较高的价格外,同时,还对粮食收购的服务质量、服务态度等有一定的心理预期,粮食消费购买粮食时,不仅要少花钱,而且要求购买的粮食品质优,服务态度好。而粮食经营心理趋向的多样性,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即收购时要求粮食质量好1价格优;售糖时则希望获得较高的收益。粮食购销活动中多样笥的大众心理趋向,实质上反映出粮食作为商品的一 般属性在众多涉粮个人中的平常心理过程,二是趋利性。粮食生产、消费和经营,参与粮食购销活动之中,除了满足生存所需的食物外,实质上都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粮食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可避地希望从中获得利益或减少支出,因而,趋利自然也就成为粮食购销活动中的一个普遍存在的大众心理趋向。三是趋众性,由于,粮食购销活动中的参与众,极容易在购销行为中产生较大规范的“高潮”,如售粮高潮,抢购粮风潮,等等,大众心理中的直人性心理的形成,除了一些客观因素外,还有很多原因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大环境有密切有关联,比如通货膨胀,必然引起市民抢购粮食风潮;粮价下跌,必然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甚至弃田不种等。趋众性的大众心理趋向,往往会促成一些出科意料的粮食购销活动高潮的出现,给正常的粮食购销活动开展带来巨大影响,四是冲动性。粮食购销行为中的任何异常形象,极易于在大众心理上产生冲动性特点和效果。比如,粮食收购价格的高低,很容易成为刺激粮农售粮多寡的冲动源泉;市场粮食供应紧张,极可能引起社会不稳定。粮食购销活动中的大众心理趋向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充分说明了粮食这种特殊商品在经济及其他方面的独特地位,使粮食购销行为可能给社会生活所造成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47.
以销定贷,以效定贷,是目前农业发展银行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之间主导性倾向性的信贷模式,这种信贷模式和要求,对于进一步减少国有粮食销企业亏损,防止粮食收购资金流失,促进粮食流通领域改革深化,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要求,也可能给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8.
近年来,随着粮食不断增产丰收,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供大于求局面,粮食市场疲滞,粮价不断下跌,进而一方面造成粮食生产者比较经济效益下降,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一方面又带来粮食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短缺,难以满足粮食消费者的需求。显然,解决目前粮食供求矛盾的关键,必须从生产“源头”抓起,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产市场适销对路的粮食品种,保持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对接”“吻和”。正因为如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的粮食生产品种,已成为广大粮食主产区与粮农的普遍共识和行动。然而,由于粮食生产和供给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特殊性,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如果缺乏科学、冷静、客观的共识和做法,“一窝蜂”、“大呼窿”地一哄而上,不顾实际与可能,盲目地进行调整,就可能带来与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初衰相悖的结果,甚至危及国家粮食安全。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提高整个粮食产业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必由之路。但是,如果片面地、功利地、主观臆断地“调整”,则可能欲速而不达。因此,调整粮食种植结构要防止陷入以下可能的“误区”。  相似文献   
49.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