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基于对我国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的调查,本文研究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以下简称制度)对财政透明度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表明:由于制度主要是通过道德的感召而不是法律的强制来对财政透明度施加影响,在整体水平上,制度对于财政信息的公开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比较有限.由于制度条文规定的差异所引致的激励效应不一样等方面的原因,在层次差异上,制度对态度责任心的提升效应相比对实质信息公开的促进效应要显著得多.而在主体差异方面,相比对于行政部门财政透明度的推动作用,制度对非行政部门财政透明度的推动效应要小得多;制度对财政透明度的推动效应与各单位所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在态度责任心的提升方面.从实证研究的结论可以引申出有关财政透明度制度建设的若干规范建议. 相似文献
12.
集体行动的个体异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古诺-纳什均衡分析框架下,本文研究了个体异质性对集体行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差异度(偏好差异、供给技术差异以及资源禀赋差异)的扩大有利于公共产品供给量的增加,但搭便车问题却随差异扩大而恶化了.相比而言,个体异质性对于搭便车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对供给量的正面效应;同时,个体异质性也使集体行动呈现出负面的集团规模效应.现实中存在许多支持上述假说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3.
预算修正权亟需严格制度规范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曾军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3):54-56
在人大会期间,有提案权的单位和个人可以在一般法律框架下对政府预算草案提出修正案,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但在现阶段,我国各级人大对政府预算案的审批基本上采取综合审批的办法,相关的法律法规未能就预算修正的问题做出严格的制度规定。 相似文献
14.
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2012)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项目开展四年来的第四份研究成果。今年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包含了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三个部分。其中,中央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是今年新增的调查项目。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财政透明度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但是,分省份(部门)、分项目、分年度观察透明度状况可以发现,一是省际(部门)之间、项目之间的透明度状况有较大差异,分年度观察的透明度状况也有一定的变化;二是中国财政信息公开的趋势是向好的。 相似文献
15.
由理性个体组成的团体在怎样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集体的利益?文章基于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从利益分配的视角推导了集体利益得以实现的一般条件。研究表明:作为社会状态"理想类型"的集体利益,其得以实现的条件依次可以表述为:分配冲突的公正解决、个体正义性条件、零贪婪激励、正义规则对贪婪的抑制与规则选择冲突的公正解决等五个方面。探索集体利益实现的一般原理对于如何选择和设计适当的制度以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目标具有重要的规范含义。 相似文献
16.
分税制运行绩效的实证研究——从效率与公平角度进行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军平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0,(10):14-18
效率(地方理财积极性的高低)与公平(省际间财政收入或支出的均等化)是决定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两个经济变量。本文从这两方面对分税制的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分税制明显地提高了地方理财的积极性,但高收入地区较低收入地区更明显;尽管分税制下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再分配机制促进了地区间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均等化,但未能抵消再分配前省际间差距扩大的趋势;综而论之,分税制在效率上的增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以公平的牺牲为代价的。 相似文献
17.
混沌理论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军平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4):32-37
与制度主义经济学、凯恩斯主义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汇式的“保护带”所做的批判不同,混沌理论由于其基本特征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间存在矛盾而对新古典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硬核”(包括均衡、偏好稳定以及理性选择)提出了挑战。当然,钭混沌理论的出现看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式的“起飞”的观点还无法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18.
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2013)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的中国财政透明度评估包含了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省级行政收支及相关信息透明度评估与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三部分。其中,省级政府部门预算透明度评估是今年的新增内容。评估结果显示:中国财政透明度水平仍然较低,但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省际(部门)间的透明度差距依然很大;此外,分项目考察的透明度差异较大,总额信息、功能分类信息项目的透明度状况相对较好,明细信息、经济分类信息项目的透明度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平衡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之一。通过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具有必要性。具体包括实行全国范围内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其与之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建立全民的免费医疗制度与实行全民义务教育制度三个方面。当然,相关制度的构建需要收入分配型财政制度、与支出相对应的财政资金以及必要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基本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