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6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21篇
综合类   1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8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蒋琳 《时代经贸》2013,(10):207-207
确定船舶污染损害赔偿范围的核心在于正确理解国际船舶污染损害赔偿公约中对于“污染损害”的定义。从国际公约及相关法律文件的演变,可以得出船舶“污染损害”的定义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船舶污染所造成的“污染损害”可予赔偿的范围除了传统的财产损害,还包括清污及预防措施费用、间接损失、纯经济损失、环境恢复措施费用以及聘请索赔代理的费用。  相似文献   
72.
李毅  蒋琳 《中国经贸》2009,(18):168-168
一、坏账损失对企业的影响 1.造成资金被占用,增加资金的运用成本。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即使在数年以后还能收回,但是这几年的资金白白的被其他企业占用,一再拖延而无法回收运用,企业为了应付日常的资金周转被迫四处举债或者拖延各种应付账款的支付,这样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支付额外的利息费用,另一方面也破坏了企业的财务计划。  相似文献   
73.
蒋琳 《时代财会》2001,(7):57-58
商誉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一种经济资源,依附于企业整体。企业经营是人与自然资源相结合的结果,商誉的产业离不开经营活动,是人与资源共同协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只要企业的经营不断,商誉就作为无形资产存在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因而它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与企业可辩论的各种资产分开出售。由于有助于形态商誉的个别因素不能作任何方法或公式进行单独计价,因此商誉的价值,只有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才能按总额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74.
在本文从界定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法律性质的需要出发,对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分类,根据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产品中的权利义务等特征,对各类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5.
公路文化是公路人在长期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整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精神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公路人的价值观、精神风貌、职业操守等;制度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规范干部职工的各种管理制度和业务规范等;物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公路基础设施、公路沿线环境等。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这三个层面的基层公路文化建设仍存在不足。  相似文献   
76.
建立和完善适应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和潮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审计是合理的公司治理的重要部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内部人"约束机制,其目的在于协助企业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其职责,促使企业改进管理,提高效益.  相似文献   
77.
78.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和总纲。随着我国保护耕地措施的不断完善,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利用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和指导作用也日益突出。但要使土地利用规划所起的作用与其应有的地位相适应,则规划本身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至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中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整个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较大。以江苏省为例,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全面开展于1991年~1992年,基本结束于1995年,其间经历了1993年~1994年的社会经济超常发展,建…  相似文献   
79.
房产抵押贷款的抵押物风险和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贷款抵押物是商业银行的第二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贷款的可靠保障,也是银行实现抵押权的关键。但是商业银行也常面临抵押物风险,妨碍银行抵押权的正常行使,合法权益难以实现。归纳了房屋抵押贷款中可能存在的若干抵押物风险,并针对银行防范和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0.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国现行分税制条件下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社会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然而,中国实施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在许多方面甚至背离均等化目标,不利于改革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