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27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民生财政导向下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不仅是为了收取国有资本收益,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国有资本收益的再分配让公众切实分享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成果。然而,政策制度的盲点及四年多实践中国有资本收益用于国企"体内循环"的客观事实都体现了国有资本预算支出中的非民生倾向。国有资本预算支出以民生财政为导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题中之义,也是提振内需、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应建立国资预算用于民生支出的法理基石、确定国资预算民生性支出的使用方向并建立配套措施实现制度耦合等方式来保障国民作为国有资产终极所有者的收益权。  相似文献   
52.
53.
马克思社会主义劳动就业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4.
科技投入的财政定位:理论阐释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判断一种产品生产的财政支持力度首先应从产品的性质入手,产品的公共产品属性越强,财政支持的力度应该越强。研发产出品中,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专有技术的公共性呈由强而弱排序,因而财政对这三种研发产出品的支持力度也就呈现由大到小的递减趋势。虽然发达国家政府资助在R&D投入中的比重呈现下降的趋势,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不仅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加大R&D的投入总量,而且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尽管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绝对量不断增加,但无论是在增长速度、GERD/GDP指标,还是内容结构、地区结构方面,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为了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有效运行,在增加科技投入总量的同时,更要对科技投入的结构优化、科技投入机制的建构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55.
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国外运行模式与中国的制度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有企业向包括政府股东在内的股权持有者分红是各国通行的做法,但国有企业具体管理体制的不同,造成了各国在分红政策设计和运行模式上的差异。中国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利润不上缴的格局,不仅助长了企业过度投资,而且维护并强化国有企业的垄断地位,导致巨大的社会福利净损失。现行国有企业红利分配政策存在难以保障国有资本出资人权益等局限性,必须从国有企业理财目标的设定、自由现金流量假说、利润分配模式的选择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防范国有企业规避利润上缴行为,重构国有企业利润上缴制度。  相似文献   
56.
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9月23—24日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承办。现将会议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7.
改革开放30年来,在市场化改革的导向下,我国国有资本投资体制进行了多次的变革。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分析视角,将改革进程划分为中央政府自上而下的供给主导型、地方政府主导的中间扩散型以及市场主导的需求诱致型的初级与深化这四个阶段。在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变迁的未来走向中,政府将会继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制度变迁的模式将会继续保持渐近式的特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全确立,国有资本投资体制将会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型制度变迁向以市场为主导的需求诱致型制度变迁模式转换。  相似文献   
58.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基金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将国有资本划转充实养老保险基金相关研究愈加丰富。早期研究主要探讨国有资本股权划转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及划转方式和比例。当前研究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研究对象不再局限于股权划转这一要素,而是在综合考虑相关社会经济政策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股权的动态划转。未来应加强对股权划转后社会福利效应的研究,同时加强对国有资本和社保基金互动关系的探析,将划转后管理机制的研究从思路建设衍生至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