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49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14篇
经济学   22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30篇
农业经济   4篇
经济概况   5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陈功  刘煜辉 《浙商》2013,(10):25-25
事件 一季度的GDP增长令市场失望。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只增77%,低于预期的8.0%,也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9%。从环比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创自去年一季度以来新低。中国经济增长的弱衰退可以从多维角度得到反复验证,在最新公布的数据中,工业生产及消费的不振也指向同一结论。  相似文献   
62.
我知道,很多意见反对中国物价上涨与货币超发的关系.但若把时间跨度从2003年拉伸至当下,就很容易发现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城市服务性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  相似文献   
63.
<正>使中国实现消费转型的关键在于初次分配,要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产业呈现出超重化工化和资本密集化,必然使得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越来越偏向  相似文献   
64.
刘煜辉 《银行家》2012,(9):42-43
去年整个银行业面临最大的问题是银行业为拉存款忙得手忙脚乱,而今年是中国的银行业承接风险的一年,未来可能面临一个动荡的时代,而风险已经在今年很明显的表露出来。我们看到的银行业的风险,实际上是银行业为过去的经济模式在交罚单,2011年中国整个银行业的信贷是57万亿元,但是其中27万亿元是最近三年投放下去的,这种速度的扩张带来的问题非常严重,因为中国的银行和金融体系的信用扩张是建立在抵押和担保的基础上,而不是在经济的现金流基础上,这产生的结果是  相似文献   
65.
刘煜辉 《西部论丛》2009,(12):51-52
美元的弱势还未到底 印度提高准备金率以及巴西宣布对外资进入股债两市课税2%,新兴市场的紧缩行动引起盛行已久的美元息差交易的平仓异动,部分资金从新兴市场股债市和商品交易所流出回补美元,美金指数在跌破75后出现反弹。  相似文献   
66.
在一个以构建市场价格体系为核心目标的经济转型过程中,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目标有必要在价格和汇率之间做出权衡。作者认为,“轻价格、保汇率”应是货币当局现阶段的最为现实的选项:尽一切可能稳定汇率、平衡国际收支,为中国的资源要素价格的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争取更多时间。  相似文献   
67.
加息的误区     
我以为现在盛行的“加息会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涌入”的观点是一个误区。 没有数据证明中国的紧缩政策会导致热钱涌入。中国明确的热钱厢入只有2007年四季度到2008年上半年那一段。那是由于2007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要以升值来作为抑制通货膨胀的主要工具,这等于向全球资金发出了“快向中国搬钱”的邀请函。  相似文献   
68.
最近一段时间,南方出现一系列要求增加工资收入的罢工潮。这预示着在当前的工资水平和社会福利制度条件下,中国的剩余劳动力优势可能已经消失殆尽。几年前的农村调查已发现,大量劳动力转移导致一些劳动力流出地区只剩下未成年人和老年人,农民工的数量增长已经不可能保持原来的速度。唯有涨工资,否则不足以再从农业、从内地吸引足够的农民离开农业,从内地背井离乡远赴沿海经济区打工。  相似文献   
69.
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央政府明显开始严格财政支出。原本安排的两年内中央投资1.18万亿的计划当中有大部分余钱没有下发(2009年剩余2000亿,2010年剩余5885亿)。  相似文献   
70.
环顾全球各国的房地产市场,粗略划分,市场化意味着房地产是作为投资导向的,度和政府介入的程度决定投资品属性的强弱;投资和炒卖。无非是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两类。房地产既是自住消费品又是投资品,市场化程非市场化则意味着房地产以居住为导向,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