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5篇
工业经济   15篇
计划管理   37篇
经济学   34篇
综合类   9篇
运输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20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2篇
邮电经济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22.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部崛起”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科学技术在中部崛起进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了中部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的基础特征和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依靠科学技术,促进中部崛起的路径选择、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3.
作为当前中国汽车销售的主流模式,4S店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当前4S店经营汽车用品的基本情况,针对4S店在汽车用品经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4S店汽车用品经营现状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4.
对创业投资的作用和我国创投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回顾,分析了湖北创投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湖北省发展创投行业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5.
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筹城乡发展是在城乡发展失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以各具特色、共同发展为基点,以缩小城乡差距、突破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发展为本质和核心,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要目标,以加快推进县域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关键举措,以建立城乡资源双向流动机制为突破口,采取政府促进、市场推动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城乡统一协调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6.
由满族贵族所建立的清朝,统治中国长达近三百年之久,满族服装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服装的构成方法上,采用的平面结构造型与西方的立体结构造型构成了东西方服饰的两种不同构成方法,而这种结构的差异则是与民族的审美取向,文化内涵息息相关.通过对清代官定服饰结构特点的研究,剖析了造型结构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27.
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党中央对我国统筹城乡发展局势的新判断,基于中部地区城乡统筹面临加快发展、服务国家整体规划、以人为本的新主题,基于城乡市场、空间、产业、社保、生态五个一体化的发展目标,从目标定位、空间拓展、发展重点、动力培育、调控手段5个方面,提出了统筹中部城乡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中战略成本管理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东 《华商》2008,(20):127-127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适应国内外两个市场,建筑施工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进步,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国有建筑企业的做大做强,使得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综合竞争力提高不快,难以与国外建筑企业相抗衡。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大多缺乏自主经营、  相似文献   
29.
本文在介绍欧洲水路运输产业发展背景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欧洲水路运输技术平台2020年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一构想的优先发展领域。可为我国开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是加强立德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维意义。但高校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二者结合仍然存在现实挑战。高校可以从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及劳动教育实践多元化入手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