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8篇
旅游经济   13篇
农业经济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1.
京津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差异及权衡协同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探讨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区域差异,促进乡村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绿色发展,有效把握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宏观态势。[方法]文章构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时空动态差异,进一步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乡村旅游亚系统的权衡协同关系及权衡程度。[结果](1) 2009—2019年京津冀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整体呈趋好性发展态势,乡村旅游发展环境亚系统作用强度不均衡,趋势变动最为明显的是呈上升趋势的资源环境和呈下降趋势的发展成效,区域间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的变异系数逐渐缩小,空间格局由四周高中间低向中间高四周低演变;(2)各维度对发展影响力差异显著,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为强等作用维度层,经济环境为中等作用维度层,社会环境为弱等作用强度层。绝大多数双因子的组合结果均优于单因子的作用强度,即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差异是多因子组合作用的结果。[结论]京津冀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系统相对协调,但也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社会发展和旅游发展成效联系度不强,互动促进作用弱而独立性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新的社会经济地域空间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新治理关系和制度竞争优势的重构和新生。山地旅游发展面临着点状破碎化经营、边际收益范围狭窄、发展效率停滞不前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行政区经济的空间异质性及其边界效应,仅将山地旅游作为“点状事物”的研究方式已经与新时期山地旅游一体化跨界整合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文章尝试分析山地旅游的跨界属性和内涵维度,解释山地旅游跨界成因与阶段性研究缺陷,提出促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尺度研究体系。研究发现,山地旅游跨界与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地方文化系统、产业价值链组织、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方面关联紧密,我国山地旅游跨界问题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出现,从自然发展、边界确立和模式分化3个阶段的表征可以透视出制度空间对跨界问题出现的根本性影响。针对山地旅游研究对跨界主题关注不足,未来应从区际协同层面、地方制度层面、本体空间层面以及社区发展层面突出多尺度研究体系,促进山地旅游从空间分治走向跨界联合、从刚性约束融入柔性善治、从同质竞争转向创新协作、从单中心走向多中心网络,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的创新超越。  相似文献   
13.
李鹏  张梦娜  虞虎  王英杰 《经济地理》2022,(10):193-200
高铁网络发展对于短时游客的目的地选择起到了显著影响作用。文章基于高铁列车时刻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型,以全国主要旅游城市及其A级旅游景区数据,模拟旅游可达性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一步结合OD成本矩阵原理构建基于高铁矢量数据的可达性模型,定量分析高铁开通前后对于一日游、周末游的短时旅游时空扩展效应。结果表明:高铁网络演变总体上提高了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中东部地区的短时旅游可达时间压缩效果显著,空间可达格局沿高铁线路被拉伸扩展;高铁网络的发展促使旅游的短时可达效应进一步扩大,表现出多尺度、多层次特点,对城市一日游、周末游范围拓展的影响显著,表现出与高铁网络密度正相关的区域差异性;一日游、周末游覆盖的地级市数量增加,尤其是城市群地区的地级市。研究结论有助于认识高铁网络演化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性替代,为旅游城市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金支持是引领学科发展的重要导向,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学科发展迅速与基金支持方向密切相关。本研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公示的1999—2020年的旅游类立项项目为数据来源,分析资助项目研究主题的动态变化。分析表明:(1)项目领域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别聚焦地球科学与管理科学领域以及民族问题、应用经济和管理学领域。(2)项目类别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地区项目和青年科学项目资助数量于2012年之后呈持续平稳态势,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资助数量趋增,其中,重点项目数量增幅最为明显;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的资助数量总体表现为“多峰值”态势,青年项目资助量低于一般项目的半数,重点项目于2012年之后资助数量逐渐增多。(3)项目主题上,主要涉及旅游影响、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旅游空间研究和旅游者研究5项内容,其中,旅游影响研究受资助比例最高。建议未来可对双循环格局下的旅游需求和消费、双碳目标下的旅游建设、后疫情时代下的旅游行为和旅游业恢复以及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旅游可持续等研究方向予以重视和倾斜。  相似文献   
15.
以贵州省的旅游业发展为例,运用DEA模型测算省域、市域两个层面的旅游效率,研判贵州省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1)贵州省旅游效率在2012—2018年间持续增长,黔西南、毕节、铜仁等地区处于旅游效率规模报酬递增阶段,是影响贵州省旅游总体效率的关键地区。(2)贵州省内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具有区域异质性,技术差距是区域分异的主要原因,贵阳、安顺、黔南等旅游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已步入技术创新阶段,推动原始技术研发和技术进步尤为重要。(3)“十四五”期间,贵州省旅游业发展应采用分类施策、区域协同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引导各地区根据自身短板进行自我优化,引导社会资金向规模报酬收益较高的地区投放;另一方面要建立全域旅游合作网络,强化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推动整体水平提升和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利用的角度开展游憩空间管控是国家公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加拿大国家公园实地考察和期刊文献资料梳理,分析了加拿大实施游憩空间管控的体系架构和重点内容,探讨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主线和适应策略。研究发现:(1)加拿大国家公园游憩空间管控体系可以划分为区域、公园、场地3个尺度,反映了国家公园在促进国土空间保护领域的系统性思维;(2)国家公园游憩治理机制在不同层面进行了多重响应,包括宏观平衡机制、分类优选机制、用途管制机制和游憩利用机制,并在不同尺度空间上匹配相适应的政策管控措施;(3)从政策层面需要维持自然保护和游憩空间利用的平衡关系,在独特性方面体现出有别于绝对保护和完全开发的中性思维。中国国家公园游憩空间治理可汲取利用加拿大的上述发展经验,在多个层面设置前期评估和弹性措施进行改良优化,注重动态调控,避免游憩发展体制僵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地角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冬芳  陆林  虞虎 《经济地理》2012,32(4):149-154,135
运用重力模型结合社会网络方法,从旅游经济网络视角对长江三角洲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国内游网络、入境游网络进行分析,初步定位了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经济的整体网络和国内游网络呈现南北较为均衡的空间格局,入境游旅游经济网络呈现北部紧密、南部疏松的格局。综合各城市在整体网络中的中心性得分及结构对等性分析,划分出5种类型的旅游地:上海是核心旅游地,具有旅游中枢、门户旅游地、中间旅游地的综合功能;苏州、杭州、无锡、南京、常州是次核心旅游地,是区域内部重要的集聚和扩散中心;湖州、镇江、扬州和宁波是重要旅游目的地,对低等级与高等级旅游地之间连接起到重要的承转作用;其他城市中心性指标得分较低,主要接收高等级城市旅游经济辐射,相互之间联系强度较低,为一般旅游目的地和边缘旅游目的地。旅游发展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城市发展等因子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各城市在旅游经济网络中的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8.
探索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可为提升城市生态空间服务效能和推进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及决策支撑。文章以浙江省杭州市西溪湿地为案例,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分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过程,并援引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探索其演化机制。分析表明,西溪湿地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呈现出旅游景观及配套服务用地、高端居住、商业服务业及交通用地持续扩张,农业、工业及村居用地持续缩减直至基本消失的时序特征,依次经历了“轴向蔓延”“核心-边缘”和“圈层+扇形”的用地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从复杂适应性系统视角看,上述演变过程的形成是多阶段、多主体在特定城市发展导向下适应性地构建土地利用行动网络,促成所在地域空间定向转型的结果。文章认为,为促成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发展过程中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正和博弈,应在健全刚性生态约束机制的基础上,系统化地挖掘优质生态资源及其所处自然、人文环境的休闲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国百强旅行社旅游线路报价单和自助游网络游记,提取了青海省自助游和团队游的旅游线路数据,运用社会网络模型对比分析了两种线路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青海省自助游游客流的空间分布范围广而分散,覆盖青海省的两市六州,县市节点之间的流量呈"梯度分散"状;团队游游客流呈现出"小块集中"的总体特征,游客主要围绕共和县、西宁市、乌兰县、祁连县等较为成熟的旅游地流动。(2)自助游线路网络规模较大,网络节点间联系相对均衡,直接联系的节点较多,边缘节点较少,稳定性较强。团队游线路网络规模较小,节点之间的联系被少数节点"控制",旅游流多围绕西宁、共和等主要节点实现大幅度的集聚和扩散,变化性显著。(3)自助游和团队游线路网络特征差异是由具有不同特征的旅游者在旅游资源分布与品质、旅游地成熟度与知名度、旅游交通条件、旅游节点服务配套能力等因素影响下的个性化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乡村地域系统划分是科学把握乡村地域分异规律、探究乡村振兴发展方向的有效途径。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状况、社会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4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构建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四川省178个县(市、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四川省乡村地域系统划分的主导要素分别是地形条件因子、气候与人口综合条件因子、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因子、土地资源禀赋因子;(2)对主导要素聚类并进行可视化呈现,将四川省乡村地域系统划为5个分区,即成都平原综合带动区、川西高原资源主导区、川东丘陵经济约束区、川中山地综合约束区、川南山地经济约束区,进一步探讨了不同区域乡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