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3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5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是不同的,各银行应针对自身的情况,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货币政策带来的冲击我国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情况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庄毓敏  张祎 《金融研究》2021,497(11):1-21
本文从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出发,探讨了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机制问题。我们将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纳入传统的Monti-Klein模型中,推导出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手工收集的我国65家商业银行2015—2019年半年度面板数据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流动性覆盖率监管要求会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取决于流动性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行为的选择。商业银行主动调整融资结构、增强负债质量的行为在提高银行短期流动性水平的同时,也能显著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而流动性资产的囤积则可能降低货币政策传导效率。因此,应客观看待流动性覆盖率监管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引导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行为,这将有助于实现流动性监管与货币政策有效传导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我国的M2/GDP指标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之中,但这并不能说明我国的流动性是持续过剩的近几年来,流动性问题一直是我国宏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个重点课题,关于"流动性过剩"的讨论几乎从未间断。2011年,流动性状况从过剩到结构性不足的逆转  相似文献   
14.
信用风险转移(CRT)创新对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尤其是2010年末我国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更强化了这项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有文献主要研究CRT对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的影响,视角较为单一,同时采用的实证方法多为事件研究法和常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法,很难解决遗漏变量、内生性等计量难题,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个体经济行为、个体风险和系统风险的视角,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论证CRT对银行个体经济行为、银行个体风险以及银行系统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信用衍生品创新一方面降低了银行个体的风险,但同时引致银行增持高风险资产,最终的结果是导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本文建议,因信用衍生品创新在降低银行个体风险的同时引致银行系统风险增加(即beta系数增加),而beta系数增加与顺周期性增强相对应,故我国应在进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同时实施巴Ⅲ协议,强化逆周期监管,消除金融创新负的外部性,凸显创新价值,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5.
大致可以用两条线清晰地勾画出近一段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领域发生的诸多变化。一条是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让人充满遐想与期盼的股改、上市工作,另一条就是中小商业银行八仙过海似的资本扩张。前者足以反映出我国政府及金融监管当局改革现有金融体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应对银行业全面开放的决心,而后者却  相似文献   
16.
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灵魂,绿色发展理念蕴含了当今社会对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创新驱动,已成为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地理地位非常重要,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如何综合反映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创新发展水平,如何发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促长板、补短板...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银行间古诺博弈、斯威齐和柠檬市场三个模型,从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将有较大定价自由的中间业务产品与没有定价权的存贷款产品做成打包产品,以获得事实上的产品定价权的方式实现其规模偏好,中间业务产品市场具有斯威齐模型特征,其他商业银行将会跟随国有商业银行的做法,以及我国商业银行与客户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客户降低消费意愿,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水平偏低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的成本收益数据及数据包络分析与参数估计得出的经验证据支持了本文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金融创新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研究美国金融现代化70年历程及西方尤其是美国学者关于金融创新与金融发展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微观金融理论,运用理性预期假说、多目标优化方法,建立三个基本模型,推导出美国金融创新的路径.模型在运用到我国金融领域时,成功地解释了我国金融创新的诸多问题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我国票据市场的陷阱--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我国票据市场发展迅速,交易日渐活跃,不仅为众多的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而且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可观的利润。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这一景象的背后所隐藏着的一个巨大陷阱——金融欺诈。如果这一趋势蔓延下去,未来给我国金融业带来的风险将是无法预计的。自金融业诞生以来,欺诈便相伴而生,并随着金融交易的变化而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从发展的眼光看,各国金融制度和金融监管法律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监管者与欺诈者博弈的过程和结果。显然,制度的改进和法律的完备应是对付欺诈最重要的途径。从当前我国票据市场隐含的危…  相似文献   
20.
在开放条件下,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受到了内生货币化进程和美元流动性输入的共同影响.内生货币化进程决定了中国的均衡货币化路径,即马歇尔K指标(M2/GDP)的均衡增长路径.而美元流动性输入则影响了中国马歇尔K指标围绕均衡路径的变动趋势,进而影响了过剩流动性的波动.本文使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总量、实际产出,以及美元流动性之间的双重均衡关系,从而分析了1998年以来中国过剩流动性的波动规律.而加入马尔可夫链的非线性模型显示,在美国执行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1)”以后,美元流动性对中国宏观流动性状况的短期冲击效应显著提高.在美国已经开启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的背景下,这些结论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中国当前的流动性状况,并提高货币政策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