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8篇
工业经济   8篇
计划管理   69篇
经济学   62篇
综合类   13篇
运输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20篇
农业经济   14篇
经济概况   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我求人,动员存款走上门;人求我,需要贷款送上门。”“一人跑路,多家方便。”这是牛金生43年来奉行的服务宗旨。 40多年前,他拖着在解放战争中受伤的身躯到农村信用社工作,43年来,他历尽了几多风雨,付出了几多心血。 1979年他光荣地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1981年至1986年间,他先后三次被人、农两总行命名为“全国金融红旗手”。  相似文献   
262.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加强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主要着力点在于:加强环境法制建设,环境保护开始走上法治化轨道;建立环境保护政策,强化环境管理;设立环境保护行政机构,建立环境管理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263.
20世纪以来中美贸易增长呈加速趋势,最迟在1932年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对象国,中美贸易结构及其演化成为近代中国外贸结构趋势性变化的缩影。在尽可能囊括近代中美贸易的全部商品并重建贸易品三级分类的基础上,更为详尽准确的进出口贸易结构显示,近代中美贸易存在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两个相异的演化趋势。在1932-1934年之前,中美贸易结构一度呈优化趋势,两国处在不同的产业发展阶段,得以实现各自的比较优势和比较收益;在1932-1934年之后,中国未能在国际产业竞争中及时完成工业化,有成为资源出口国和工业品进口国的趋势,贸易结构优化的进程面临中断。从大国经济关系的视角而言,近代中美贸易结构及其演化展现出中国在近代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中的阶段性特征和趋势性表现。  相似文献   
264.
利用通过雾化过滤的高湿空气,对粮面高4 m的1 447 t小麦进行通风调质。经过127 h的调质,粮食平均水分由原来的11.7%增长到12.5%,投入产出比1:7,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达到了较理想的通风调质目的。  相似文献   
265.
土地作为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土地利用政策决定着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同时该政策的制定又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水平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研究中国深圳特区和香港两个国际化大都市在不同的发展历程下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对于其他城市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文章对两座城市所经历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深刻剖析.结果发现香港占总面积24%的建成区(住宅区占总面积的7%)容纳了700多万的居住人口,并且人均生产总值30041.43美元。其郊野面积及非建筑占总面积的76%。这样高密度、高效率同时又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保留大量的有待开发的土地资源,其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值得世界其他城市借鉴。而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城市发展的成功典范,到2009年,其建设土地占特区总面积的32.8%,容纳了超过331万居住人口.其人均生产总值19760.80美元。说明深圳特区的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远远达不到香港水平,城市建筑面积在短时间内的大肆扩张。也说明深圳经济的增长是以大量的土地投入作支撑。土地的空间利用效益不高,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66.
在近代中国工业史、经济史的研究中,工业分类是甚为基础但学界至今尚未认真剖析的重要概念。当时,政府、业界、学界等机构或个人从各自的认知和立场出发,曾提出不同的分类方法,赋予其不同的涵义,并以此作为厘定、解析当时工业经济的标尺。但是,各分类者不仅均未能建立起通用的标准,而且在使用中存在诸多含混、歧义。此后,学界似乎未对此再行梳理、辨析;于是,近代中国工业史上这一重要概念渐被淡忘,但这一概念恰是规范地深入推进近代中国工业史研究的基本出发点。本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各种工业分类法较为详尽的搜寻、比对,辨析各分类法的异同,探究各分类法取舍的逻辑,对其时的工业分类进行了相对详细、完整的探析,以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