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4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7篇
综合类   22篇
旅游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云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经济增长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要求云南发展旅游循环经济,沿着提高一个认识、加快两个试点、实践三个模式、构建四大支撑体系、创新五大机制、推进六项行动的思路,重点运用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旅游循环经济激励政策、完善旅游循环经济法律法规、推动旅游循环经济实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旅游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建立旅游循环经济评估认证制度的策略,以实现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2.
西双版纳与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战略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澜-湄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为西双版纳旅游业的振兴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西双版纳必须意识到参与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按照积极参与、平等协商、互利互惠、坚持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旅游政策保障、旅游基础设旅、旅游人才培养、精品旅游区(点)建设、旅游线路设计与开发、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进行积极合作.州政府应成立旅游合作领导小组,在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合作协调机构、人才培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推进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3.
近年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旅游合作如火如荼般地开展,旅游发展迅速,在此基础上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对进一步推动次区域旅游业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增长极理论、产业布局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支撑下,以次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现状为基础,提出了构建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圈的总体设想,重点打造以澜沧江-湄公河水上旅游线为主轴,中部陆路跨国旅游环线为中心,东西水陆跨国旅游环线为两翼的旅游圈层结构,形成环环相扣、辐射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4.
体验经济时代旅游需求的多样化成为主流,体验式旅游成为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旅游区规划的核心是为游客设计独特的体验。通过体验设计、布局规划和产品创新,旅游区规划者要全方位地为游客创造出一流的体验,最终达到提高旅游区市场竞争力,树立旅游区品牌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25.
在消费社会中,旅游营销的重点是针对旅游者的精神需求提供旅游产品的符号价值。在旅游符号营销过程中,创意成为影响编码与解码质量、决定营销活动绩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旅游产品的固有属性、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和日渐丰富的旅游消费经验推动旅游营销进入创意营销阶段。旅游创意营销是以创意为核心驱动力的营销理念,它以概念独特、形式新颖、绩效显著为外在表现,以创新理念、引导需求、提高价值为内在特征。究其实质,它是在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旅游产品天然属性、旅游需求的文化属性和其他领域的相关要素进行组合而形成营销概念的基础上,借助现代大众媒体进行的价值创新与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26.
可拓学作为研究事物开拓创新规律、从创新性角度探寻解决矛盾问题策略的科学,为旅游营销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因此,借鉴可拓学知识,尝试从可拓学视角来分析旅游营销模式,分别针对体验式营销、定制式营销、品牌营销和文化营销进行了可拓研究。  相似文献   
27.
目的/意义 乡村旅游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市场需求和同类产品供给变化的新形势下,必须因地制宜地进行转型升级。 方法/过程 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结合对各典型乡村旅游地的考察,总结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症结;从现代旅游的创新经济属性出发,提出新时期乡村旅游发展的创意驱动模式和实现乡村旅游创意转向的重点任务。 结果/结论 乡村旅游业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打造创意社区、培引创意阶层,通过“三农”的创意化来实现“三生”的体验化,推进乡村旅游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意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8.
董培海  蔡红燕  李庆雷 《旅游学刊》2014,29(11):115-124
美国著名旅游社会学家迪恩·麦肯奈尔(Dean.MacCannell)的《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The Tourist: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一书是20世纪以来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研究著作。该书以"舞台化真实""景观神圣化""旅游吸引物的符号化"等理论为依据,从旅游者和旅游吸引物的研究着手,将同一时期社会学中盛行的结构功能分析和符号互动的方法引入旅游现象分析,以探讨旅游与现代社会文化结构变迁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和研究方法层面为旅游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书在西方旅游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一直享有极高的美誉。近年来,旅游社会学的研究日益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然而相较于国外,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理论基础都显得极为羸弱。在此背景下,通过梳理历史以重拾经典对该书予以系统审视,总结其旅游社会学的学术思想,对于深化国内学者对国外旅游社会学知识体系的认识,构建国内旅游社会学学科发展框架,扩宽其研究路径,进而实现西方旅游社会学研究成果的本土化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9.
文章在系统回顾滇西6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区各旅游地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同时对其旅游产业发展中所面临的困境予以了剖析。文章认为滇西旅游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优化区域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以及协调好区域间旅游竞争替代关系。  相似文献   
30.
旅游集散中心的出现,顺应了旅游市场散客化的发展趋势,作为一个城市旅游的新型综合平台,它在整合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形象及竞争力、服务大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和访谈的方式,分析了新近成立的云南旅游散客集散中心在宣传、线路开发设计、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市场营销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