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产业内贸易与比较优势——对产业内贸易根源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的见解认为,比较优势只能解释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大量存在的产业内贸易应当由基于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的新贸易理论来解释。通过对19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的回顾说明:第一,从纯理论来看,在报酬递增和不完全市场之外的比较优势,可以作为产业内贸易的解释变量;第二,经验研究显示,比较优势是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原因。此外,结合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新特点来看,探讨比较优势与产品内分工的内在联系是产业内贸易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首先假设EBO模型适用于中国股票市场的长期投资,然后运用上海股票市场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投资低市净率和预期未来净资产收益率高的投资组合有望取得较高的长期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13.
14.
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针对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从金融发展的视角,实证探讨了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4年期间福建省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的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之间呈倒“U”型关系,即存在“库兹涅茨效应”;金融发展并没有显著地影响福建省的城乡收入差距;“非农化”能有效地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而经济开放政策、通货膨胀和财政支出水平则加大了福建省的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5.
李辉文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
采用联立方程的三阶段逐步回归法,根据不同时期的财政反应系数和持续系数大小,剖析中国公共财政可持续状况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公共财政出现明显的阶段特征。改革开放前,财政收支反应系数大于财政收支持续系数,而在改革开放后,财政收支的持续系数大于其反应系数。目前,中国公共财政尚可持续,却也出现了需要关注的预警信号。为了维持可持续财政体系,需要控制财政支出刚性,调整支出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检验金融发展是否影响经济增长,本文另辟奚径,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三个来源出发,考察金融要素是否通过资本形成的渠道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结果实证表明,国家预算资金和国内银行贷款均没有显著影响福建省人均GDP的增长。相反自筹和其他资金来源是影响福建省经济的显著的、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引起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商业银行流动性泛滥的情况,运用协整、VECM模型、脉冲反映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外汇占款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的影响,并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操作的含义。实证发现:外汇占款不仅没有引起金融机构流动性增加,反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相反,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由于政策“宣示”效应大于资金“冻结”效应却引起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加。这显然是一个悖论。然而与我国外汇冲销政策实施有关,也说明我国货币政策是初步有效的,尽管这是以其独立性为代价。 相似文献
18.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理论基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比较优势理论至今仍是国际贸易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结构,但它又是至今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中一个暂时不能替代的理论基准;加强对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国际贸易的新进展和分析现实中开放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