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百年大党风华起,人民爱党奋勇进.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发表了"七一"讲话.建党百年"七一"讲话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充实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共党员和中国人民而言,它不仅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一篇重要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新时代九千多万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宣言,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国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2.
王华华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4,(1):20-25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克服脱离群众的危险、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项关乎党生死存亡的重要使命。要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政治优势,就必须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近年来,无锡市在构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实践中,其服务组织—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成功经验,既有无锡市党组织建设的特殊性,也有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值得借鉴的普遍性。服务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以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人民群众为行为路径,努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群众走基层、讲真话、办实事、服好务。 相似文献
13.
善治视域下的“村民自治”与“村官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治是以法治性、责任性与合作性为基础的"好的治理"。善治视域下,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是与良好的村民自治分不开的,而村民自治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四项内容,其中最薄弱的就是民主监督。缺乏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很容易滑入"村官自治"的漩涡。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善治",必须要以村务公开与村民自治为基础,使合法的"村规民约"得到落实,违法的"村官自治"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绝对地租理论存在三个主要问题:非农用地绝对地租存在与否、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后绝对地租存在与否和工农业剩余价值率是否相等。理论界对三个问题做出了解释,但仍然存在种种缺陷。本文认为,土地作为自然经济资源,其初始形成虽然是自然力的作用,但一旦进入人类生产流程,一旦形成了产权,就必然包含了发现、占有、开采和维护保障等劳动形式,这些劳动凝结为土地的价值,土地的绝对地租和价格来源于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16.
以社会公正为视阈,当前我国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实施以"保障"为基点的"社会补偿"政策,既不能合理分配土地增值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分配的正义",又不能切实保障被征收土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达到社会资源"持有的正义"。因此,我国土地征收社会公正化,应在社会主义社会公正观指导下,实施以"保护"为基点的"社会赔偿"政策,使得城市化建设中的土地征收既"化地"又"化人"。社会赔偿区别于国家赔偿、民事赔偿,是基于社会发展需要而对承担社会发展代价一方给予的符合社会公正的赔偿。 相似文献
17.
研究劳动的价值创造性时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和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既不科学,也不符合实际。生产实物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才创造价值;非物质生产劳动则不创造价值的看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我们应该用劳动的“广义物质规定性”来替代“狭义物质规定性”,将劳动概念统一为常态劳动,这一概念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它们都具有自然物质属性,均能创造价值。服务价值和商品价值的生产过程和性质特征都类似。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改革模式主要有“政府主导”驱动和“民众诉求”推动两种。温州“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其典型特点是政府回应征地群众的“民生诉求”问题,通过“三分三改”给予农民“携土地资源用益物权”入城的市民身份,并创造农民可以“自由择业”的“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经济环境,使得被征地农民生活“有依靠”、工作“有奔头”。从温州征地模式的成功经验来看,“民众诉求”推动的土地征收改革模式,本质是“民众诉求”推动与政府“回应改革”,具有民主性、回应性、责任性特征,有利于化解城市建设社会风险和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自无锡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以来,加强了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的学习研究,促进了无锡民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实践。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部署,中共无锡市委"两新"工委与无锡民营企业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日前联合举办了"民营企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与会的50多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民营企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履行生态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为民营企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生产要素集聚、分流和升级是就近城镇化的基本经济活动。生产要素集聚多、分流少的“正向流动”是就近城镇化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驱动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具有多样性,其最本质的动力是利益增值。然而,受制于政策制度变迁、市场红利消失、城镇开放程度低、营商环境恶化、要素升级乏力等因素,在就近城镇化中,生产要素集聚面临驱动力不足的难题。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动力类型主要有四种,即财政支撑型、能人经济型、产业驱动型、政策驱动型。提升就近城镇化生产要素集聚的可持续驱动力,需要进一步发挥利益的驱动作用,减少对生产要素集聚的非理性干预;推动经济的韧性发展,寻求社会政策与共同富裕效应;增强分工专业化效应,防止生产要素集聚的错配问题;释放市场的虹吸能力,抑制政策的“反向”牛鞭效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