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2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研究进展及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农地多功能供需错位与协同作用的研究文献,揭示其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比较法。研究结果:现有研究进展主要表现为:(1)从单一生产功能的研究转向农地多功能研究,从间接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的关系转向直接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的关系,从研究农地多功能之间线性关系转向对多重性、非线性关系的探讨;(2)从孤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地非市场价值评估到关联性研究,如土地利用变化对农民福利的影响、土地利用与功能的关系以及特征—功能—服务—福利—价值链条关系探讨;(3)特别强调对农地多功能供给、需求(消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形成机制以及供需失配、权衡与协同分析。与国外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农地多功能价值评估较多,形成机制研究较少;农地多功能本身整体性的研究较多,功能之间的关系、权衡与协同研究较少;农地多功能供给研究较多,需求研究较少。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为:农地多功能供需双边匹配的研究,农地多功能的形成机制、多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权衡与协同机制研究以及农地多功能尺度效应研究。研究结论:该研究成果对加强农地从物质资产到生态资产的完备性研究,实现中国农地多功能供需对接,寻求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地经营规模研究对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意义重大。以CNKI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运用CiteSpace这款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1978—2018年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研究热点与前沿演进情况,为农地经营规模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农地经营规模的研究主要存在四大核心聚类:规模经营与经营规模"适度"、最佳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地经营规模考虑的政策目标及评价标准和形成适度经营规模的主要途径——土地流转;研究前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承性、拓展性和综合性特征。未来可从多功能视角开展农地经营规模的多尺度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总量与结构视角探讨湖北省耕地多功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方法:熵权法和扩展C-D生产函数分析法。研究结果:(1)总量视角耕地多功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统计上显著为正,结构视角统计上显著为负;(2)本文分为2000—2007年和2007—2014年两个时段,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4年总量视角耕地多功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大于2000—2007年的正向影响,结构视角的负向影响在两个时段的差异特征与总量视角相同;(3)将研究区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的研究结果表明,总量视角耕地多功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表现为:重点发展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而结构视角的负向影响表现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功能区。研究结论:研究区耕地多功能的总量效应比较明显,而多功能之间的多样化协同效应还未得到发挥;不同主体功能区需实施差异化的耕地多功能利用与管理策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加强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与培训,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结果:(1)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并具有协整关系;(2)人13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之间存在从农地非农化到人口城镇化的单向Granger因果关系,而从人口城镇化到农地非农化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著;(3)人口城镇化关于农地非农化的弹性为0.53,即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变动1%,人口城镇化将变动约0.53%.研究结论:研究区城镇化方式为先土地非农化再带动人口城镇化,土地非农化作为人口城镇化的引擎在推进城镇化速度方面非常明显.是一种粗放、摊大饼式的土地高消耗、人口低吸收的城镇化方式.因此,必须建立城镇集约化指数控制农地非农化速度和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以协调人口城镇化与农地非农化的关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准地价更新的宏观与微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准地价是政府进行城市土地管理、地价水平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基准地价必须定期进行调整更新。本文指出基准地价更新应注意宏观与微观问题。宏观问题包括基准地价的平衡以及土地估价数据信息库的建立;微观问题包括基准地价内涵的界定、样点地价数据的检验以及更新成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是住房金融的核心,是启动住房消费的金钥匙。本文拟从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意义出发,借鉴美国成熟的住房抵押贷款模式,结合当前实际,探讨构建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探究武汉区级和地块级尺度影响因素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驱动机制,为城镇土地空间布局优化和城镇化健康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层logit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武汉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整体差异中有44.98%由行政区之间的差异造成,55.02%由地块间的差异造成;(2)地块尺度上,距离市中心、道路和城镇建设用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而距离耕地、湖泊、林地越近的地块,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3)区级尺度上,城镇化综合水平和地方财政收入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大;农业产值和耕地禀赋越高的地区,非建设用地转用的可能性越小;(4)地块特征对城镇非建设用地转用的作用在不同行政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行政区特征通过地块特征对非建设用地转用的间接作用呈现多种方式。研究结论:为协调土地开发与保护的矛盾,需强化土地利用的正外部性,在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区位紧凑开发新增建设用地,集中连片划定耕地红线和生态用地,从而提高土地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LUCC模型研究的动态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的LUCC研究已经成为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建立模型是LUCC研究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是否考虑空间、经济以及人类行为等因素将LUCC模型分为:空间非经济模型、经济非空间模型、空间经济模型、空间经济结构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论述,指出建立空间经济结构模型是LUCC模型研究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数据的综合、方法的综合和理论的综合。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农户作为农地的直接利用者和管理者,对农地生态功能的供给行为直接决定农地能否可持续利用。文章探讨影响农户生态功能供给行为的关键因素,以期为政府制定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利用武汉市蔡甸区370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以拓展的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将农户对农地生态功能的认知分为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3个维度,运用多因素斜交模型分析3个维度间的交互作用,运用二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的生态功能认知对农户参与生态功能供给意愿和行为的影响效应。[结果]行为规范、主观态度、知觉行为规范3个维度的认知之间相互作用显著;农户对生态功能的认知是农地生态功能供给行为产生的基础,通过正向影响农户对农地生态功能供给意愿进而促使供给行为发生。[结论]宣传农地生态功能,营造积极社会压力氛围,并为农户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培训,激发农户参与农地生态功能供给行为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