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2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11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5篇
经济概况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电子支付系统中的网络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本文对“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以电子支付系统为例,通过建立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效应对电子支付系统市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
一、美联储的贴现 政策改革及其用意 美联储在2002年5月公布了A条例(Regulation A,即贴现窗口制度)的修改意见征询方案,并于2003年1月9日正式实施,这次改革具体涉及到金融机构贴现账户及贴现利率两方面的内容,并最终为联储改变利率调控模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3.
在不同国家,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表现,并不必然表现为正相关。在我国,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了各收入阶层同时存在着强制性储蓄行为,进而使得收入分配差距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控制适度储蓄规模并提高储蓄资源的使用效率,就要从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金融市场创新这两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4.
西方经济学界货币政策规则理论述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货币政策操作的"规则与相机抉择"之争由来已久,但近期西方经济学界对货币政策规则的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货币当局都倾向于折衷地进行政策操作,而且,作为货币当局制定政策的基准,规则本身也是相对灵活的,也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作出适当的、系统性的反应.  相似文献   
25.
开放经济下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与竞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开放经济下,各国需要通过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来增进社会福利,但实践中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只是以特例形式出现;并且,许多理论研究也无法得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会直接增进经济福利的结果。通过一个基于两国的简单动态模型可以发现,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会从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率方面间接地增进协调国的经济福利,因此,新一轮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有必要积极利用国际协调来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26.
再论无货币供给量变动调控我国利率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控制央行存贷款利率,直接镇定和调节同业拆借利率,而不变动货币供给量的做法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因为这种调控利率模式比我国准备采取的美国模式客易得多,我国也具有如此操作的基本条件。我们目前同业拆借利率并未发生在央行存贷款利率之和两分之一的地方的重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将利率调控的目标和机制转移到加拿大等国的模式上来。只要我们做出这样的调整,实现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还是非常有可能的,利率市场化也将轻而易举地突破瓶颈。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西方国家货币政策实践中出现的"公告操作"进行了介绍,并通过将其与传统的公开市场操作进行对比,指出在货币政策的未来发展中,公告操作极有可能会取代公开市场操作,从而成为中央银行另一个有力的政策操作工具.  相似文献   
28.
"利率走廊"调控的运行机制及其在我国的实践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率走廊”调控机制,又称无货币供给量变动的利率调控模式,其主要是靠央行改变自己的存贷款利率而不是变动基础货币供给,所以它更简便、直接、透明和有效,为世界数十个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央行所采用并渐成趋势。笔者曾在去年《上海金融》上撰文论述,并引起社会大量反响和质疑,针对这些同时为回答这些质疑,本文换一个角度,对这一模式作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采用了利率走廊调控框架,以此来调控和实现政策目标利率.但在基于零准备金制度下的利率走廊调控框架中,中央银行很难保证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的流动性供求决策面临对称的机会成本,因此会影响利率走廊的实际调控效果;而相比之下,在基于自愿准备金制度的利率走廊调控框架下,有效对称的机会成本设计使得市场主体的储备需求曲线更富有弹性,从而保证中央银行能够顺利实现其调控目的.  相似文献   
30.
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国外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状况、特点及阻碍因素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发展我国信用风险转移市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