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1篇
经济学   15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一、利率功能与我国的现实反差利率作为一种经济杠杆,对经济的反映很灵敏,同时,它对经济的制约关系也较强,作用是很大的。利率调高,一方面诱导闲置资金存入银行等金融机构,使全社会的资金来源增加;另一方面,借款人成本增加,利润减少,迫使那些经济效益较差的借款人减少借款,使有限的资金流到效益高的行业、企业和产品上去,社会资金(包括信贷资金)从而全社会的  相似文献   
32.
银行不能"回避"风险,只能"管理"风险 欧洲的银行家认为,银行的任何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同客户打交道有信用风险.在市场上运作有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即使只做内务工作,还有操作风险,用人还有道德风险.所以,银行不可能回避风险,它只能是管理风险,识别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分散风险,为风险提供相应的保障.  相似文献   
33.
<正>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共十四大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地界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一次理论上的飞跃,也是实践上的大突破,是我国自1978年底开始以市场为取向进行改革的一种必然结果。当然,我们现在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只是指出了一种改革的目标模式,而且不是说我们现在就已经达到了这一步。应该承认,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离那种目标模式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还需要我们作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还应该加快市场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加快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等等的建设,在金融市场中,要加快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建设。在加强市场建设的同时,我们以前的一系列工作方法、调控手段、制度规定等等都必须实现相应的转轨变型。  相似文献   
34.
回顾我国三十七年以来的利率改革过程,可以看到,我们走过的是一条“V”型道路。它以1978年为界,1949~1978年为不断降低利率水平、简化利率档次阶段;1978年以后则采取了相反的政策;逐步调高利率水平、增加利率档次、改革利率管理体系。这些改革措施的出现都有其理论基础,也产生了一定的实际后果。本文试图对过去的利率改革作一客观地评价,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利率改革问题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35.
就笔者感受而论,前几年的金融体制改革,人们也涉及到利率改革问题,在利率改革方面也迈出了几步.但只是把它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种配套措施,放在一个很不显眼的位置上.不少同志在探讨金融体制改革问题时,都喜欢寻找“突破口”,并且大都把目标对准金融市场或专业银行企业化,认为只要开放了金融市场,金融体制改革就能全面展开.或者认为,只要专业银行企业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任务也大体上完成了.  相似文献   
36.
努力增加储蓄是1986年我国经济工作应该着重抓好的四件大事之一,更是银行系统的艰巨任务,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今年储蓄净增额的指标。在最近几年储蓄高速度增长的情况下(1978~1985年间,居民储蓄存款年递增率高达33.9%,198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623亿元),强调努力增加储蓄有多大可能?换言之,居民储蓄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还有多大潜力可挖?这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7.
存贷利差是利率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银行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但我国过去无论在理论研究中还是在银行实际工作中都不太注重这个问题,结果导致了一系列的“麻烦”。有鉴于此,本文试就存贷利差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求获得指教。  相似文献   
38.
我国的经济自1991年初爬出谷底并全面回升以来,1992年持续高涨,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3938亿元,增长率为12.8%,人均GDP首次突破2000元(按外汇牌价折合成美:元为363美元)。农业在没有多大改革措施出台和自然灾害较多、较严重时,增加值的增长率为3.7%,粮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