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34篇
经济学   13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在研究地产周期循环和风险之间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收益法估价中风险对折现率的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周期循环在收益法估价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从中得出了为何在萧条阶段收益法对房地产估价结果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52.
农民工住房政策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城市住房市场中存在明显的分割,"城中村"等居住环境恶劣的"非正式"住房容纳了大量农民工。通过构建一个农民工住房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本文发现,针对农民工的单纯住房数量的供给在低端产业占主导时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明显,但在高技能产业比重逐渐增加时其效果逐渐衰减。相反地,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的政策能够使住房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具有可持续性。同时,这类改良政策能够减少潜在的社会冲突所导致的社会资源非生产性损耗,使得分给城市原有居民的"蛋糕"份额也会变大,因此有希望成为一个可以自发实现的内生政策变迁过程,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实现城乡融合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3.
住房价格指标在住房市场分析和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住房和住房市场的特殊性又决定了住房价格度量不能简单套用度量普通商品价格的方法.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外学者在使住房交易价格向基于住房服务价格的理想化指标接近的过程中,从住房的耐用品性、异质性、弱流动性和住房市场的细分性等方面着手进行的修正工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住房价格指标体系.本文还据此对我国住房价格统计研究和实践的发展完善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4.
孙伟增  张晓楠  郑思齐 《经济研究》2019,54(11):102-117
本文利用2011—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条件logit模型实证考察了空气污染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就业选址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城市的PM2.5浓度上升1μg/m~3,流动人口到该城市就业的概率将显著下降0.39个百分点。第二,通过对比空气污染和收入对流动人口就业选址概率的影响可以计算得到流动人口对于PM2.5浓度降低1μg/m~3的支付意愿约为326元/月。第三,年龄越大、受教育水平越高,以及男性、已婚/已生育、非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在就业选址时对空气污染的敏感性要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空气污染对于流动人口的健康状况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丰富了环境污染与劳动力流动的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城市与环境治理和劳动力流动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经验依据。  相似文献   
55.
一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况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论文从价量两个维度分别构建“房价合理性指数”和“市场交易活跃性指数”,依此对住房市场的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在价格维度,通过比较实际房价相对于其理论上的合理值的偏离程度,来衡量其合理性;在数量维度,通过比较实际销售概率与建设周期(倒数)之间差异,评价住房市场交易的活跃程度.论文对2011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1季度中国35个大中城市住房市场运行情况进行测算,其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现实情况,特别是价格和数量两个维度的指数对政策的反馈作用均非常显著:主要城市的房价合理性水平在考察期内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缓慢上升的趋势;而交易活跃性指数则表现出与合理性指数相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56.
在中国城市增长和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居住-就业"空间关系逐渐由"职住合一"向"职住分离"演变.基于城市空间结构及区住选择的经典理论和最近的理论创新,结合中国城市的制度环境特点,建立了对通勤时间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理论框架,并利用北京市的两套就业者微观样本实证研究了各种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分为就业机会、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机会三大类)对通勤时间和通勤流量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相关理论能够较好地解释北京市的"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工作机会、住房机会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是影响"居住-就业"空间关系和通勤时间的三个重要因素.同时中国城市中特有的历史路径依赖性和制度转型特点.增加了"居住一就业"空闻关系的复杂性.论文认为,应致力于减少对劳动力自由选址的制度性约束,在促进产业用地充分集聚的同时,调整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改变其过度集中于城市中心的现状,同时在交通便捷的区位提供符合当地劳动力住房需求的住房供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