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篇 |
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17篇 |
工业经济 | 13篇 |
计划管理 | 39篇 |
经济学 | 18篇 |
综合类 | 14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3篇 |
农业经济 | 31篇 |
经济概况 | 1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9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102.
<正>粮食产业园在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素质、形成产业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目前环境资源供给不足造成粮食产业园发展障碍。各级政府应承担起提供粮食产业园环境资源的主体责任,具体保障粮食产业园建设和发展所需的组织环境、土地环境、财力环境、人力环境、科技环境、服务环境等。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 相似文献
103.
本文阐述了世界十个主要粮食生产大国的农业基本状况和国内支持政策,并对世界主要国家粮食产业支持政策进行了比较,提出世界主要国家粮食产业支持政策极有可能朝着基本相同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4.
105.
郭晓东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4):72-77
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转型期,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传统管理型政府治理模式的不适应性凸显,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中国行政改革的首选目标和重大政治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是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其主要评价依据是政府绩效。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绩效具有内在统一性,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绩效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价值导向,而实施政府绩效管理则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为了将科学发展观由指导理论转化为提升政府绩效的具体实践,需要构建以"以人文本"为价值核心的绩效管理目标机制、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工作中心的绩效管理运行机制和以"统筹兼顾"为基准的绩效管理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6.
农民增收中面临的分配问题主要涉及农业经营、劳动力转移、土地权益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享经济理论是农民获取公平收入的指导。我国农村经济中存在着实行社会主义分享制的深厚土壤。构建以社会主义分享制为轴心的农业经营收益分享机制、农村劳动力转移收益分享机制和土地收益分享机制,是解决农民收入分配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7.
乡镇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症结及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东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1):58-62
本文从市场均衡的一般原理出发,对乡镇债务均衡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乡镇债务危机的形成机理进行了一般解释。以此为线索,结合乡镇债务波动的实际表现,文章指出乡镇债务危机的症结在于:行政缺陷导致乡镇债务需求膨胀;财政缺陷导致乡镇债务供给不足。鉴于此本文结合实际乡镇债务危机的治理途径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更好地把握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粮食物流专项规划”、国家粮食局“十一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专项规划”、中储粮管理总公司“重点物流骨干项目实施规划”及其关系,进一步推动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与省市自治区粮食物流的规划工作,提升现代粮食物流理论与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109.
粮食调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近远期粮食供需的有效平衡,而从消费、流通、生产等环节而对粮食市场实施影响的政治经济活动过程或系统,其实质是根据现有粮食供需状况与事先确定的发展目标,输入某种信号和能量,以引起某种粮食市场结构新状态,即通过影响市场供求的因素而间接地发挥作用。对于粮食调控来说,政策的力量毕竟是一种需通过较高素质的微观基础而发生作用的外部力量。为此粮食调调的成效依赖于以下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市场上能出现一些有利于粮食调控的信号与能量;二是现代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或农户能对调整信号与能量做出积极反应,产生良好效果。与安全调控相联系的微观基础,就是指经济主体(企业或农户)对调整信号所作反应的强弱,也可以把它理解为由一个个企业素质为基础所形成的产业素质。影响微观基础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产业制度或企业制度。由于在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基本制度是财产约束硬化的产业制度,一般企业都具有安全获取最大盈利的强烈欲望与相应能力,因此西方国家的粮食调控理论都有一个基本的假定——企业对调控信号愿意并能够做出反应。中国粮食调控经历了一个由市场一计划一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发展过程。在总结建国初期我国调控粮食经验时,往往忽略了使正确调控措施发挥作用的市场条件,及其以此为基本背景的私营粮商、农户的作用。其实,正是这些私营粮商与农户有独立进行判断与采取行为的动力与能力,以及很好地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对国家粮食调控影响下的市场价格进行积极反应等才使解放初期中国粮食调控产生了相应的良好效果。而以后为什么调控的效果不明显或调控的成本效率较低,很重要的原因是粮食企业与农户不具有建国初期私营粮商与农户的灵活机制。它使我们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与事实: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前提的粮食调控目标是难以实现的,不以微观基础强化作为改革取向的粮食调控成效是难以提高的。基于我国目前这样的一个内外环境条件,应该注重强化以平等合格的粮食流通主体为其基本表现的微观基础建设,它主要包括培育平等合格的粮食市场主体与加强粮农的社会组织化程度等;必须强化以体现国内外粮食供求变化为其基本特点的期现货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致力于以弥补市场缺陷为其主要内容的政府职能转变,主要包括提高粮食调控有关机构之间的协调效率、规范粮食市场竞争环境与宏观调控依据、积极支持以强化各级粮食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发挥的组织体系建设与完善等。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