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3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41篇
综合类   3篇
贸易经济   13篇
经济概况   5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一、我国利息税的正效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截至2004年11 月1日,我国5年利息税的征收总额1329.76亿元,平均每年增加财政收入260多亿元,是财政收入稳定的来源。利息税是个人所得税的重要部分,占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近1/4。2.完善税收结构。完善的所得税结构是将全部所得均纳入应纳税所得额,如果利息所得游离于应纳税所得额之外,就无法实现所得税的横向公平,因此,利息税及其配套的遗产税、赠与税均应列入开征范围。3.促进消费和投资观念的转变。开征利息税可以具有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会减少储蓄,进而促进当前消费或者对其他金融工具的投资;收入效应对储蓄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在我国,由于居民的防灾防病、养老、子女教育等未  相似文献   
32.
由于金融问题的公共性,以及国有独资或控股金融机构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现实,解决金融风险的重担自然要落到政府财政的身上。虽然解决金融问题的主要措施是财政手段,但针对不同情况,其具体方式也不相同,经过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股权无偿划转:由于我国金融业在1999年以前实行过一段时期的混业经营,国有商业银  相似文献   
33.
金融系统改革的方向及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探索,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和一些重大突破,尤其在实行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国金融系统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其中一些问题经过多年的累积已经比较严重,因此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4.
公共支出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是为财政职能转换服务的,因此我们的优化方案应充分体现出财政的职能转换,并以经济发展阶段为前提条件。现阶段我们的财政职能转换目标是缩小经济管理职能,扩大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公共支出结构的优化方向应该是有助于减少贫困,改善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5.
对于我国经济和银行业来说,2004年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投资规模过大、信贷增长过快的问题,国家采取了包括控制信贷投放在内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确保了我国经济和银行业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紧锣密鼓,金融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银行体系不断完善,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银行业监管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6.
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7年我国财政收入的规模、增长速度均创下历史新高,占GDP的比重也达近20年的最高值。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关于财政收入高增长的疑虑。本文从多方面分析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政府职能合理化及完善财政调控的要求,说明财政收入近年来持续高速增长的客观必然性。当财政增收部分主要用于民生等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时,可产生消解矛盾、促进和谐、支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效应。为消除和防范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本文提出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7.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及影响因素的国际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长期实践,世界各国纷纷摒弃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之路。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早实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此后,60年代原联邦德  相似文献   
38.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困境,特别是从1973年到1975年经济危机以后,通货胀膨十分严重,失业现象大量存在,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这使战后一直主宰着西方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凯恩斯主义受到严厉的批判和谴  相似文献   
39.
转型时期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0.
积极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 1 998年以来 ,中国政府连续五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 ,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支出并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 ,实现了经济稳定与增长的目标。许多研究表明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没有挤出效应 ,还有挤入效应 ,也就是引致民间投资的效应 ,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从债务的可持续性以及财政的稳定性出发 ,说明了过度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会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增长构成威胁。本文重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积极财政政策的理论内涵、政策手段和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美国、日本与香港特区运用积极财政政策的经验教训 ;中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