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贸易经济   235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行业内,老名酒何去何从始终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如今,这个老话题终于有了新注解。从近一年来的市场发展来看,除五粮液、茅台、剑南春、泸州老窖等长期驰骋全国市场的老名酒外,汾酒、洋河、古井、西凤等正在悄悄发力,逐步看到了重新走向全国的生机,成为当前老名酒阵营中最值得期待的一股生力军。一如往届的糖酒会,今年的济南自然少不了这几个老名酒。作为糖酒会上的常客,他们在此次糖酒会向业界展现出了各自的新面貌和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2.
最近一段时间,在信阳,市政府颁发的禁酒令被炒得沸沸扬扬。据报道,从今年年初开始,信阳当地政府召开全市干部作风建设动员大会,发布了“五条禁令”,其中一条引人注目:“禁止在工作日中午饮酒”。并特别规定“惩罚措施”—“明知故犯者,就地免职”。推行了半年多的“禁酒令”,按照当地说法是对白酒市场有很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63.
五粮醇,作为五粮液旗下的一个重要品牌,自1994年面市以来已经拥有十年的历史了。今年7月份。从第二代升级到第三代的五粮醇全面推向市场。之所以称为第三代五粮醇,与它在包装上的更替有关,新品没有采用一般常用的纸盒包装、铁盒包装,而是采用了全新的3D塑料包装。但从市场上看,第三代五粮醇的改头换面并不仅仅体现在包装上的变化。在今天看来,走过十年历程的五粮醇,有可能完成十年来的撑杆一跳。  相似文献   
64.
黄佑成 《糖烟酒周刊》2005,(1):A024-A026
在不久前五粮液、茅台分别召开的年度经销商大会上,两巨头不约而同地表示要向终端市场进军。特别是茅台旗帜鲜明地提出:公司将加大餐饮渠道的开发建设力度,将考虑开发餐饮渠道专用酒,一个城市特约一家经销商经营,以增强公司在餐饮终端的竞争力。这对于一直在终端市场比较沉默的五粮液、茅台来讲,无疑是一次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转折。  相似文献   
65.
相比几年前.现在高档名酒的利润可谓是跳跃式地前进了一大步。从市场上了解,五粮液、茅台均实现顺价销售而且市场利润有明显增长,特别是茅台经销商获利更多,利润从2002年、2003年每瓶2~10元,迅速增长到2007年每瓶100元之多,这是许多人所想不到的,估计厂家也没想到竟然有此好年景。忆苦思甜不在话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春节前,记者在石家庄市内的几家大型超市里都看到一个几乎相同的画面,就是顾客一边把大量的白酒往购物篮里放,工作人员一边不停地往货架上摆货。一家商超的酒饮主管告诉记者,一个月之前他们就着手酒类和饮料的备货、促销等工作,从1月16日晚开始,酒类、饮料的销售量开始直线上升,比平时增加了6倍以上。再从整个市场上看,春节前白  相似文献   
67.
黄佑成 《糖烟酒周刊》2005,(10):A051-A052
从我刊的调查情况来看,老名酒的一举一动,仍是经销商在市场上关注的重点。毋庸置疑,老名酒的酒质是好的,但却因为酒以外的原因,许多老名酒已经没有了名牌酒的昔日风范,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早已大打折扣。与此同时,不少老名酒这几年的变动都很大,比如企业改制、政策调整、主要领导的更换,而由此带来的一些起伏不定的市场表现着实让经销商有一种“看不透”的感觉。  相似文献   
68.
似乎是受水井坊影响,整个中国白酒市场掀起了一股高端争夺潮流。自水井坊以“中国白酒第一坊”的身份形象登场,并逐步在高档白酒市场站稳后,各路商家无论规模大小、竞争实力强弱都加入到高档白酒市场的竞争之中。在这一新的战场上,谁将成名,谁将获益,都还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未知数。综合来看,现阶段的高档酒市场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试谈当前高档酒市场竞争的主流特征。  相似文献   
69.
表象:资本“核扩散” 如果说买断或OEM是名酒公司资本扩张的“加速器”,那么当这个“加速器”到达峰值并开始减速时,就意味着名酒公司的资本扩张陷入了瓶颈。毫无疑问,现在的名酒公司普遍遭遇到了这样的难题。然而,名酒公司业绩增长的“政治任务”看上去是不允许倒车的.因而获利方式开始转向,越来越倚重于产品销售特别是主导产品的盈利水平。而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向市场要效益,名酒公司不得不释放原先“核聚变”得来的庞大资本的能量。在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资本“核扩散”。  相似文献   
70.
对于窜货这样—个公共难题,“硬碰硬“未必就是良策,所以还需要厂商灵活对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