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0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155篇
工业经济   206篇
计划管理   315篇
经济学   281篇
综合类   132篇
运输经济   17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161篇
农业经济   101篇
经济概况   151篇
邮电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基于星载极化SAR数据的农作物分类识别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信息不仅可为农情监测和作物估产提供重要的数据保障,还是国家制定粮食政策和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快速、准确地获取农作物播种面积信息能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极化SAR不受云雨天气的影响,在农作物遥感监测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效利用极化SAR数据进行农作物识别研究对促进雷达技术在国家农业遥感监测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星载极化SAR技术的发展过程为论述主线,从单、双极化SAR数据,单、双极化SAR数据结合光学影像,全极化SAR数据三个发展阶段,对极化SAR数据在农作物分类识别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总结,并对比分析不同的识别特征、融合算法以及分类算法的优缺点。[结果]以往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当前研究多以识别水稻为主,对于难以识别的旱地作物研究较少;目前对旱地作物识别精度不高,平均识别精度不足85%;缺乏对不同作物散射机制及其随时相变化的研究,导致分类算法机理性不足,普适性较差。[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旱地作物散射机制的定量确定,如何利用散射机制及其变化来提高旱地作物遥感识别精度和普适性;目前分类算法大都是基于光学影像设计,如何利用SAR特殊的成像方式优化设计适用于极化SAR数据的分类算法,得到更高的分类精度;如何更好的跟光学遥感等多源数据(光学数据、GIS数据等)结合来提高精度,将成为未来极化SAR农作物识别中三个亟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2.
[目的]联合遥感和传统抽样方法的空间抽样技术是进行大区域农作物面积监测的有效手段。但传统抽样要求抽样单元间相互独立,并未考虑到区域农作物空间变异性的存在对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效率是否有影响及其影响程度如何,从而限制了农作物面积监测的效率和精度。[方法]文章以吉林省德惠市为研究区,利用变异函数分别对10种抽样单元尺度内玉米和水稻种植面积的空间变异性进行定量评价。选择3种空间抽样方案(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分别计算不同空间变异程度下的样本容量(n)、抽样相对误差(Re)和总体总值估计量的变异系数(CV(Y︿))作为空间抽样效率的评价指标,定量分析空间变异性对农作物面积空间抽样效率的影响,提出适宜空间变异农作物的空间抽样优化方案。[结果](1)玉米和水稻面积的空间变异性(反映为基台值C0+C)均随着抽样单元尺度的增加逐渐而减小,其中500m×500m和2 500m×2 500m抽样单元尺度下农作物面积的空间自相关程度相对最小。(2)相同抽样比下,农作物面积在3种抽样方法下的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均随着空间变异性的减小(抽样单元尺度增加)逐渐增大,其中玉米和水稻在分层抽样条件下的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具有相对最小值,分别限制在10%和20%以内,其次为系统抽样(Re<40%,CV(Y︿)<88%)和简单随机抽样(Re<50%,CV(Y︿)<75%)。 在抽样方法被选定的情况下,两种农作物的分层抽样相对误差变化率随着抽样比的增加迅速降低,当抽样比增至5%时,其相对误差和变异系数的变化率基本趋于稳定,继续增加抽样比来提高抽样精度的效果甚微。 在3 500m×3 500m抽样单元尺度内,按5%抽样比确定的样本容量对玉米和水稻面积进行分层抽样时,可达到95%的抽样精度(Re<5%)。 综合农作物在不同抽样单元尺度下的空间变异特征和空间抽样效率,基于2 500m×2 500m的抽样单元尺度和5%抽样比进行分层抽样的空间变异性农作物空间抽样方案是一种高精度、低成本、代表性强的空间抽样方案。[结论]该研究为区域农作物面积抽样调查方法的改善和抽样效率的提高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3.
While it is often recognised that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decisions are intertwined and best characterised by multivariate models, typical approaches to examining adoption and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ave focused on single technology adoption choice and ignored interdependence among technologies. We examine farm‐ and market‐level impacts of multiple technology adoption choices using comprehensive household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2010/11 and 2012/13 in Ethiopia. Economic surplus analysis combined with panel data switching endogenous regression models are used to compute the supply shift parameter (K‐shift parameter), while at the same time controlling for the endogeneity inherent i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 among farmers. We find that our improved technology set choices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farm‐level maize yield and maize production costs, where the greatest effect appears to be generated when various technologies are combined. The change in maize yield and production costs results in an average 26.4% cost reduction per kilogram of maize output (the K‐shift parameter). This increases the producer and consumer surpluses by US$ 140 and US$ 105 million per annum, respectively. These changes in economic surplus help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poor people by an estimated 788 thousand per year. We conclude that deliberate extension efforts and other policies that encourag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ies are important for maize technologies to yield their full potential at both farm and market levels.  相似文献   
84.
[目的]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健康快速发展的紧要问题。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建设中人的核心地位,在人的因素中新生代农民工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最重要力量,他们的居留意愿成为决定新型城镇化的现在与未来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定居的意愿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方法]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的形式对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调研,在以第一手资料为基础的提前下,运用随机森林模型,从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制度因素和社会文化等4个方面中的24个因素实证分析影响郑州市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的特征和因素。[结果]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留城意愿最显著的要素依次是从事职业类型、在城市工作时间、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因素、是否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和是否享受城镇住房公积金。[结论]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教育、增加家庭收入和改善社会福利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85.
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特征与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摸清甘肃省耕地质量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整体把握全省耕地质量状况,以期为耕地保护策略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文章基于Arc GIS 10.0软件,以2015年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县级数据和省级汇总数据为主,采用克里格空间插值法研究了省域范围内耕地质量的空间格局,采用对比研究法、分类统计法分析了全省、各市州及各区域的耕地质量状况。[结果](1)甘肃省存在4个中等质量耕地分布区域。自然质量等别、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下的中等质量等值区逐渐缩小:在陇南逐步向东南方向缩进,在河西走廊逐步由张掖向西北缩进,在兰州白银一带由带状区域缩小至零星区块;(2)全省耕地质量分布在8~15等,平均为13.1等,比全国耕地平均等别低3.1等;(3)各市(州)和各二级区耕地质量等别差异明显,中等地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低等地集中在陇东和陇中地区。[结论]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总体偏低,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保护策略值得决策部门进一步关注,应持续研究耕地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态势并在评价过程中考虑"土壤污染"因素。  相似文献   
86.
关于完全半解析函数的概念及性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完全半解析函数及其可调和的概念。讨论了线性性质及封闭性,研究了完全半解析函数的可调和性。得到了完全半解析函数的一些可调和条件,给出了完全半解析函数的构成。  相似文献   
87.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地表覆盖数据重建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表覆盖数据对于全球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发展政策制定有着重要意义。遥感已成为获取地表覆盖数据的重要手段。而目前的地表覆盖数据产品,如Globe Land30、FROM-GLC、MODIS Collection5、MODIS Cropland、Glob Cover、GLC2000等,存在数据精度不高、数据间一致性较差、与统计数据差异较大等问题。因此,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成为目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检索了近10年关于多源数据融合在地表覆盖数据重建中的应用的相关文献,概括了多源数据在数据重建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地表覆盖数据重建方法进行了归纳总结,重点评述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情况,阐明了各种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展望了未来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地表覆盖数据重建研究的发展方向。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包括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法以及基于多源遥感和非遥感数据融合法。该文在对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进行论述时,主要讨论了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两种融合方法:基于数据一致性的融合法和基于回归分析的融合法。对于其他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如基于D-S证据理论融合法、基于数据集成融合法、基于统计模型融合法,也列举了最具代表性的相关文献进行论述。在对基于遥感数据和非遥感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进行论述时,主要讨论了其3种空间分配方法:完全依赖法、部分依赖法、动态依赖法。在对目前研究进行探讨的过程中,该文对其研究区域、数据源、地表覆盖类型、空间分辨率、融合方法和文献来源进行总结分析,并重点就融合方法展开讨论。围绕各种融合方法在数据重建中的运用,该文归纳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和区域上的不足,研究区多为全球及欧美,其他区域的研究过少,研究对象多为所有地表覆盖类型和森林,对耕地和草地的研究过少;融合算法上的不足、重建结果精度上的不足。最后,指出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数据重建方法未来的发展方向,即综合运用两类方法,得到具有详细完整空间信息的长时间序列的地表覆盖数据集。  相似文献   
88.
Supplier development for sustainability is a critical element of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requires extensive multi‐stakeholder collaboration. This article establishes a conceptual four‐stage framework to analyse the collaborative mechanisms of supplier development practices, and presents an exploratory, qualitative analysis to identify the major contributors of sustainable supplier development practices, such as NGOs, industrial associations, consulting firms etc. Based on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bout 63 organization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and industries,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three types of contributor: drivers, facilitators and inspectors. Instead of traditional stakeholder engagement processes, these contributors actively collaborate with buying firms and suppliers to design, implement and evaluate sustainable supplier development programs. The article then provides a matrix to describe the supply chain coverage and supplier performance of supplier development practices, given the absence or positive involvement of facilitators and inspectors. We conclude our study by suggesting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as well as discussing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and ERP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89.
The implementation of smart meters in German households by 2032 is a major step in the transition towards an intelligent and connected energy system. Despite of federal legislation providing a structured plan for the nationwide smart meter rollout including basic product requirements, actors within the energy market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an active part in shaping the market through appealing product offers and hence to cre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This study identifies relevant features of smart meters from literature und business practice, and measures customer’s preferences for these features. Results indicate predominantly positive customer evaluations of smart meter features, amongst which the availability of consumption data, the installation price and rental charges as well as time variable tariffs contribute most to overall utility of smart meters. Finally, findings suggest targeting customers by defining strategies to address privacy concerns, to educate about saving potentials as well as to create differentiated pricing schemes.  相似文献   
90.
本文以“主体-技术”协同视角来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机理和分类模式。在结合2-模网络理论基础上,从核心技术和创新主体两个维度出发,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分为单核心实验室型、单核心产业链型、单核心辅助型、单核心复合型、多核心实验室型、多核心产业链型、多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复合型。同时,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除了单核心辅助型和多核心辅助型之外,其它6种模式均存在,并进一步对其创新网络的分类模式及相关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