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5篇 |
免费 | 93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228篇 |
工业经济 | 114篇 |
计划管理 | 462篇 |
经济学 | 384篇 |
综合类 | 366篇 |
运输经济 | 21篇 |
旅游经济 | 10篇 |
贸易经济 | 228篇 |
农业经济 | 170篇 |
经济概况 | 27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65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38篇 |
2018年 | 42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78篇 |
2014年 | 112篇 |
2013年 | 126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91篇 |
2010年 | 183篇 |
2009年 | 150篇 |
2008年 | 177篇 |
2007年 | 156篇 |
2006年 | 190篇 |
2005年 | 137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45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17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32.
以中国2005年7月—2013年10月的人民币实际汇率的月度数据为样本,采用干扰分析法对金融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的人民币汇率进行了实证分析。ARMAX检验的结果表明,单纯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表明金融危机本身并未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实质性影响与瞬时脉冲效应;而考虑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因素之后的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产生了明显的贬值压力,金融危机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显著的贬值压力。相对而言,美国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最大,而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产生升值的压力,第三轮与第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33.
冯科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1,(1)
银行治理水平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本文收集了中国13家商业银行2005~2009年的年度财务报告的有关数据,对银行治理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业务流程是影响银行治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中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大力推进流程银行建设,包括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以业务流程为基础、以信息系统为支持、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贯穿全面风险管理等来有效应对银行治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彻底提高银行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34.
高度重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不仅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而且事关区域协调发展和代际平衡.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动了全国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总体仍显不足,利益机制仍亟待完善.当前,要加快推动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实现从补偿引导到补偿自觉转变、从注重利益平衡到注重机会均衡转变、从经济理性主导到综合理性主导转变、从单一循环向体系互动转变,科学界定利益补偿责任,优化利益补偿政策组合,创新利益补偿运行体制,强化利益补偿动态评价,健全利益补偿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35.
[目的]定义耕地质量红线,促进农业农村部\"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和\"研究提出耕地质量红线划定方法\"的落实。[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和专家访谈方法。[结果]人们普遍认识到保耕地红线不仅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不仅要有数量红线,也要有质量红线。然而,何为耕地质量红线,目前并无明确定义。[结论]耕地质量红线应分为微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绝对红线和宏观层面的耕地质量相对红线。耕地质量绝对红线,也称之为微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耕地质量关键要素的极限值,一旦突破该线,原有的耕地将不再适宜耕作,或不能生产安全合格的农产品;耕地质量相对红线,也称之为宏观层面耕地质量红线,是指在区域耕地数量红线的背景下,为了保障区域内粮食及主要农产品安全供给,区域耕地质量平均等级(等别)的极限值。 相似文献
36.
本文在D-S证据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利用D-S证据理论合成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把静态的评价模型转化为动态的评价模型,引入权重设计的综合评价进行区分,然后对评价集和和评判矩阵进行证据合成,得到的结果更能客观实际的反映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7.
本文详细介绍了传统的公司金融理论以及现在的公司金融理论,指出当代公司金融理论对财务结构理论的发展,对理解这一理论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8.
39.
40.
目的 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清晰农户面对自然灾害的适应行为变迁特征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方法 文章以2022年江淮分水岭地区发生极端旱灾为背景,基于342份农户调研数据,探讨经营规模对农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结果 (1)经营规模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具有正向影响;(2)经营规模对农户采取不同类型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经营规模正向影响农户采取抗旱新品种和加强灌溉;经营规模负向影响农户采取补苗和调整种植结构,经营规模对农户调整播种日期的影响不显著。(3)内在机制为: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农户资源禀赋构成发生变迁,倾向于采取资本偏向型和技术偏向型的适应性行为;此外,农户资产专用性水平提高,调整种植结构面临更多的沉没成本。结论 在自然灾害频发背景下,进一步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水平,加强规模经营主体应对自然灾害的技术培训和投资支持,促进相关社会化服务建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