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3篇
  免费   169篇
  国内免费   20篇
财政金融   818篇
工业经济   488篇
计划管理   1127篇
经济学   1211篇
综合类   683篇
运输经济   37篇
旅游经济   32篇
贸易经济   658篇
农业经济   402篇
经济概况   1028篇
信息产业经济   10篇
邮电经济   1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40篇
  2021年   175篇
  2020年   17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82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230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486篇
  2011年   702篇
  2010年   628篇
  2009年   448篇
  2008年   499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436篇
  2004年   123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打造新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极的重要载体,是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产业共融的田园综合体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根据统计数据,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意义、现状、机遇及制约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初见成效,发展模式日益多样化、经营主体逐步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新形势下,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环境更加优越、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内生动力更加强劲。但是,我国农村产业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层次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利益联结机制松散、要素瓶颈制约尚未打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结论]提出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产业融合模式、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多种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搭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驶入"时代高铁"。  相似文献   
102.
[目的]通过对2011~2015年间全国以及各区域层面的农村减贫效率进行测度,探讨其空间差异及变化特征。[方法]文章采用投入导向的DEA-BCC模型测算农村减贫效率值,并借助探索性数据分析法(ESDA)对农村减贫效率的空间差异和变化展开分析。[结果](1)我国农村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相对较低,未能充分挖掘现有资源投入的潜力,纯技术效率整体偏小是造成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2)省际农村减贫效率在2011~2015年整体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并表现出西高东低的阶梯形空间布局;(3)农村减贫的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正自相关性,高高聚集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低低聚集区域呈现由东北向京津都市区移转的趋势;(4)减贫综合技术效率的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北与西南两大区域,且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及东部沿海地区,较为稳定的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结论]我国农村减贫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的特征,需要精准地识别出局部性致贫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空间扶贫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03.
四川省农业地理集聚格局及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四川省农作物的地理集聚特征,专业化格局,从农业地域系统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文章以12种农作物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4年的四川省21个市州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综合运用重心模型、基尼系数、区位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省12种农作物生产重心较为稳定,未出现较大范围的地理迁移。(2)四川省大部分农作物地理集聚水平整体较低,且在研究期内集聚过程缓慢。经济作物的区域专业化水平相对于粮食作物较好。烟叶、苹果地理集聚程度较大,已经形成相对明显的区域专业化生产。(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变从最初受内部压力驱动形成自然集聚格局,逐步转向为受内外压力驱动的自然社会集聚格局。四川省主要农作物地理集聚处于试错和纠错过程中,尚未形成新一轮的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和分工。  相似文献   
104.
黔东南地区人居环境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黔东南地区为例主要针对城镇化水平下人居环境的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展开研究。首先建立了AHP模型,按照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适合评价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科学合理的客观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建设、居住环境、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4个方面作为影响因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综合权重以及各个指标所占的权重,根据得分分析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指标,其中影响黔东南地区宜居性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建设和居住条件,其次是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根据数据分析得出黔东南地区目前存在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系数不高、城镇化水平偏低、自然资源丰富的现状。根据数据分析和从黔东南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强化城市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继承历史,构造文化底蕴;加强治安力度,提升宜居性等4种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5.
新疆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农户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对于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意义重大。分别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条件价值评估法、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回归等方法对(1)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2)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付意愿(WTP),(3)影响棉农支付意愿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疆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态度非常积极,但是当与自身利益相冲突时,则趋向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新疆每户棉农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支付意愿是113.96元/年,49.64%的被调查者选择的支付区间是[12,60)元/年,累计百分比占70.65%;农户的教育水平和是否参加过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新疆农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支付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6.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暖势必对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生产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及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采用文献综述与比较研究的方法,系统分析气候变化对我国光资源、温度、水环境和土壤环境等农业生产要素的影响特征及变化趋势,探讨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种植区域和种植制度、农作物病虫害、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经济与管理等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田生态系统过程、农业生态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耕作环境)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我国农业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加大,自然灾害、气象灾害的风险提高,农业生产的波动性增强;农业病虫害的为害时间延长、危害程度加剧、为害范围增大;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农田土壤的干旱化、盐渍化程度加剧,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发展策略及其关键技术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07.
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的原理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京郊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量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污染性越来越强,对农民的身体健康和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造成极大威胁.该文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分析农村生活污水严峻形势及其成因的基础上,阐述了农村生活污水景观化处理技术的原理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8.
我国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随着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蔬菜秸秆问题日益严重。进一步改进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技术对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提高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针对蔬菜秸秆含水率较高、碳氮比较低、易腐烂发臭滋生病虫害等缺点,在分析比较资源化处理手段优缺点的基础上,以无害化处理为目标对技术进行革新。结果 目前蔬菜秸秆处理技术主要有直接还田、厌氧沤肥、好氧堆肥、饲料化等,但仍存在一些缺点,难以满足无害化处理要求,文章总结了一系列蔬菜秸秆无害化利用技术,优化消毒直接还田技术,制定厌氧沤肥的技术环节,完善田间堆肥技术体系,优化联合堆肥物料配比,解决快速无害化处理问题,规范物理脱水饲料化的操作流程和添加剂配方,延伸蔬菜秸秆产业链;同时,探讨蔬菜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现存问题、潜力及发展方向。结论 为未来推广蔬菜秸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SLA)框架,对生计资本影响山区农户分化进行深入研究,为职业分化背景下促进农户多渠道创收以及实现山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多值选择模型,以广西山区的540家农户为研究对象,探讨农户职业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纯农户与非农农户向以农为主的兼业农户分化;自然资本丰裕更能吸引农户向纯农户或以农为主的兼业分化;增加金融资本有助于兼业农户专注于农业生产,也促使非农经营主体投身于农业经营;物质资本影响农户向纯农户或以非农为主的兼业农户转变;拥有自身务工经历的农民更易于选择以农为主的兼业形态,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因提升其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从而有助于他们投身于农业生产;生计资本影响农户分化的程度因距离中心市场的远近而存在差异。结论 生计资本影响农户向不同类型的职业进行分化,应从鼓励农户兼业化实现收入多元化以及鼓励乡村精英返乡创业的视角,适应不同类型农户分化需要,为调整农户生计资本,维持生计可持续性提供必要的决策支持和政策保障。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文章通过意愿需求和制度供给两个层面分析湖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的代际差异,为地方政府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提供指导意见。[方法]文章基于湖南省6 091名农村流动人口样本,选取农业转移人口的后顾之忧为核心解释变量,其余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流动特征为控制变量,构建双变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因素与代际差异,通过城市和年龄的固定效应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相比于"务工经商"的流动群体,拥有"较稳定的职业""较高的收入"和"已建立健康档案"的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在城市落户定居;现有市民化政策更加倾向于男性,但女性的落户意愿反而更强;"受教育程度越高,落户可能性越大"仅限于第一代农民工;有赡养老人和抚养子女需求的农民工更愿意留在城市。[结论]统筹城乡医疗保险、关注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健康教育宣传能够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