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篇
  免费   2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3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103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研究目的:讨论国土空间语境下发展与安全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探讨面对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需求,国土空间规划在范式逻辑、学理逻辑和实施逻辑层面的反思与回应。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演绎归纳法、规范性分析。研究结果:(1)发展和安全的内涵及其关系具有显著的时代性特征,工业文明社会和后工业文明社会中两者的矛盾更加突出;(2)国土空间规划对象是一个开放复杂系统,具有整体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需加强系统科学等新思维范式的介入;(3)权力边界和能力边界约束下,国土空间规划的作用边界在于把控安全底线;(4)在生命优先、底线管控、整体协调和灰度动态的原则框架下,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研究结论:把握国土空间规划的时代性特征,从范式、学理和实践逻辑层面展开反思,在认知和实践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进行改革和优化,是响应国家统筹发展与安全战略的重要路径。本文亦为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优化提升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框架。  相似文献   
82.
赋予新机制更大活力--对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储备是政府高效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一种常用手段。利用土地储备来解决城市发展建设中遇到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困难、旧城改造等种种问题,在国外屡见不鲜,无论是土地以国有为主的瑞典和荷兰,还是以私有为主的美国和法国,无不如此。新加坡之所以能成为今日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国际化都市,土地储备功不可没。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土地市场的不断发育,土地储备制度在我国应运而生,自1996年上海土地发展中心成立以来的短短几年内,这一制度在全国许多城市得到了广泛推行,这预示着土地储备制度将对我国的土地资产管…  相似文献   
8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增强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激励地方政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再认识: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试图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视角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及其要素关联逻辑进行再认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与资源节约集约的关联逻辑,揭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原理,并提出相应评价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由资源、环境、人类活动三要素构成,"社会—生态系统"的互动结果最终决定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2)资源环境承载力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水平相关,具有动态性、阶段性和区域性的差异,这是释放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根本原因。(3)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承载力评价原理:宏观尺度上,可能性福利边界随着资源节约集约度的变化而变化;微观尺度上,资源节约集约边际的变化影响资源环境单元的承载能力。研究结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新的理论视野和路径选择。研究以"已耗占量—节约集约利用量—总量"的思路构建基于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框架,提出不同资源类型和不同空间尺度在资源节约集约视角下承载力评价可能路径,增强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用性、可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5.
PRED框架下的土地利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合理利用土地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土地利用中所表现出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从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PRED)等角度加以考察分析。指出大城市更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在巨大的人口基数背景下,发展大城市应当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选择;分析了中国粮食安全与土地资源的关系,认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在其内涵上加以拓展;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提出当前土地开发整理要引入土地伦理学的思想,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并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指出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要注意土地可持续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86.
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地产权制度与耕地保护叶艳妹吴次芳如何切实有效地保护耕地,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目前人们较多关注的问题是宏观调控、行政管理、总体规划、法律保护、动态监测等等,这无疑都是十分正确和非常有意义的。然而,从长远观点和根本意义上分析,土地产权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87.
研究目的:利用浙江省嘉善县428户农户调查数据,从兼业分化视角分析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和最低受偿金额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完善中国的耕地轮作休耕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CVM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相应比例分别为30.00%、77.69%和78.90%;(2)同意参与农户中平均最低受偿金额随着兼业程度的加深而升高:纯农户、Ⅰ兼农户与Ⅱ兼农户平均最低受偿金额分别为975.00元/亩·年、1041.58元/亩·年和1107.56元/亩·年;(3)回归结果显示,兼业分化对农户耕地轮作休耕参与意愿和最低受偿金额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4)在控制变量中,耕地块数、转包出面积、农地政策满意度、城市生活价值判断和社会保障水平是否接受对参与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户主年龄、耕地面积、转包入面积、农地政策满意度和城市生活价值判断对最低受偿金额具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农户受偿意愿是影响耕地轮作休耕政策推行的重要因素,区分并尊重不同农户的偏好,提升农户对耕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是耕地轮作休耕政策可持续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88.
多元化的补偿政策对推进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中国湖南省茶陵县247户农户选择实验和特征数据,比较了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对补偿方案的偏好,并运用mixed 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选择不同补偿方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对补偿方案的偏好存在差异;收入补贴较高、治理投入较低、设置有优先参与权和复耕保险、休耕年限较长的补偿方案,更容易被农户选中;补偿方案属性和农户特征对试点村和非试点村农户选择不同补偿方案的影响也存在差异。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式休耕补偿政策需要以稳定农户收益为基本原则,增加优先参与权、复耕保险等新的补偿措施,并重视对农户进行休耕宣传和培训等,从而提升农户休耕参与度。  相似文献   
89.
研究目的:为全面真实地反映耕地土壤质量水平,构建涵盖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征以及重金属污染等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实现土地整治区耕地土壤质量的科学评估。研究方法:最小数据集(MDS)、土壤实验以及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结果:(1)研究区内耕地土壤质量水平不是很高(SQ0.6),并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尤其是Cr污染(GI3);(2)土地整治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特征指标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有效降低重金属污染水平;(3)综合整治和传统耕作下的耕地分别具有最高(SQave=0.53)和最低(SQave=0.41)的土壤质量水平。研究结论:从微生物视角构建耕地土壤质量评价模型,有助于提高耕地资源的生态保护意识,可以为耕地综合效益评估和土地整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研究目的:在自然资本成为可持续发展关键因素的背景下,梳理与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研究方 法: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范式可以归纳为限制因子分析、多因素综合分析、生 态足迹分析、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和行星边界分析 5 类;(2)承载力不同范式之间存在递进、重叠和互补等关 系,其中限制因子分析为基础范式,限制因子与多因素综合、生态足迹与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行星边界与传统承 载力范式之间均存在互补关系,同时各类范式之间还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3)行星边界分析适用于全球生态安全和 可持续性责任划分议题,限制因子分析、生态足迹分析和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分析适用于国家、区域等大中尺度 资源和生态安全议题,多因素综合分析适用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议题。研究结论:上述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范式在理 论基础、量化方法和政策价值等方面各有侧重,未来亟需加强对不同范式之间交互关联和融合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