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篇 |
免费 | 0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53篇 |
工业经济 | 7篇 |
计划管理 | 11篇 |
经济学 | 16篇 |
综合类 | 4篇 |
旅游经济 | 1篇 |
贸易经济 | 9篇 |
农业经济 | 18篇 |
经济概况 | 2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7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7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从微观企业收益状况考察财务危机。首先,从微观的企业收益来讲,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经营收入扣除经营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等经营费用后的经营收益。其二是在其一基础上扣除财务费用后为经常收益。其三是在经常收益基础上与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合计,也就是期间收益。如果从开始经营收益就已经呈现亏损,说明企业已近破产。即使期间收益为盈利,但可能是由于非主营业务或偶发事件所形成净资产增加,如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关于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的讨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讨论是基于国际背景的理论探讨比较,分业和混业的效率高下,以及其他—些理论问题。结论是两种模式各有千秋,都是基于自己的文化、历史和经验创造出来的。近几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这次的焦点则转为我国目前应该采:取何种发展模式,如何监管,以及具体的经营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城镇基准地价更新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基准地价都面临着过时的问题,基准地价的更新成为当前土地评估工作的重点而被提到重要议程上。就基准地价的更新问题提出一个概述性的工作方案,对主要分析模块的流程以及模型做了必要说明,便于采用计算机编程处理,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涉,造成评估结果的偏差。 相似文献
15.
唐旭 《金融管理与研究(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2004,(10):4-11
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民营经济正在通过资本的优势回归主流。我们试着把认识的视野放得更高一点,以从历史看到今天,从今天看到未来。本刊特邀有关专家深入探讨民营经济与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全面从严治党要积极探索选人用人监督的新途径,不断完善干部选任监督的新机制,毫不动摇地贯彻"四项监督制度",不遗余力地履行干部监督职能,真正使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约束就跟进到哪里,切实做到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确保干部选任工作风清气正。 相似文献
17.
多层次金融市场与金融脱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金融脱媒和多层次金融市场是宏观管理部门和商业银行都很关注的问题。“脱媒”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新词。狭义地讲,当时是指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货币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存款机构的存款资金就会大量流向货币市场工具的现象。这个现象直接源于美国Q条例对存款利率的管制,Q条例的实行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获得了低成本资金,但另一方面使人们感到将存款存到商业银行是不合算的。因此就有一些机构提供类似于存款的工具,以逃避Q条例的限制。广义地讲,金融脱媒不仅是指存款资金直接流向高息资产,而且是指资金需求方抛开金融中介,直接在货币市场发行短期债务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资金,可能不再向商业银行借款,而是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对银行来说,就面临存款的转移和贷款需求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全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研讨会在湘潭召开,来自国内外知识产权界、金融界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对知识产权运用过程中的质押融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这对尽快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质押制度,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健全信用体系,特别是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我国经济金融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期专题特推出研讨会上的一组文章和会议综述供相关部门和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0—2014年相关数据,利用多元回归法构建了中国能源强度预测模型,分析了能源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人口总数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将正交试验法与情景分析法相结合,对"十三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强度发展进行情景预测及相关路径规划。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中国能源强度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人口总数增加和能源结构优化对中国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上升对能源强度的降低具有促进作用。对2016—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的发展路径进行情景预测,其中2020年中国能源强度最低可降至0.477吨标准煤/万元。最后,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