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计划管理   1篇
农业经济   32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核心提示 本文归纳了当前地方耕地保护管理工作的困境与诉求,探究了目前相关管理"偏软"的症结,提出从制定《耕地保护法》、健全基层耕地保护执法体系、确保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落地、建立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方面着手,贯彻和捍卫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国25%,商品粮调出量占全国33%[1],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2].然而,由于长期处于利用过度、严重透支的状态,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问题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23.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为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提出在北京市这种特殊人地矛盾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和解决方法.研究结论:北京市的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是保持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耕地可以纳入城市系统,成为北京市的绿色隔离带.  相似文献   
24.
在大都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如何通过进行大都市边缘区的农村居民点的土地整理来进行居民点的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北京市海淀区为研究样区,在提出农村居民点具有生产、生态和景观文化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淀区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四种模式和空间布局,即田园模式、公寓化模式、整体搬迁模式、集中建设中心村模式,而且不同模式一定要与区域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经济条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5.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目的:研究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方法:剖析农用地分等过程及其产生的各种成果的内涵,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找出可应用的农用地分等成果。研究结果:综合运用tαj、jβ、CL值和调查得到的二级区作物最高产量,建立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用来计算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自然质量等指数和自然质量分既可用于划定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区,也可应用于耕地占补平衡规划,用于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和现有低产耕地的改造或整理。  相似文献   
26.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研究目的:在对耕地利用及转用的经济过程与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耕地流失经济机理,提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功能外溢引发的耕地利用低收益和耕地非农化的低成本以及耕地保护的巨大机会成本是耕地转用的根本所在,可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补贴以及发展机会成本补偿两个方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机制。研究结论:当前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平衡各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关系,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的微观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碳中和目标下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提出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耕地作为重要生态模块,通过采取人工措施,不仅能使其干预固碳,而且在此过程中还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增加作物产量.因此,将碳中和目标纳入耕地生态保护补偿体系中,通过补偿激励的方式调动地方各级政府和耕地经营者参与耕地保护的积极性,是实现碳中和、生态安全、粮...  相似文献   
28.
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当前耕地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系统梳理,从创新耕地保护与治理协同政策体系、建立国家耕地后备资源储备制度、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以及协调耕地保护主体利益四个方面探讨了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9.
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标:分析近20年中国耕地空间格局演化及其对耕地适宜性的影响,并据此提出耕地保护政策优化策略。研究方法:生态位模型和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重心持续向西北迁移,2005年后迁移加速。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耕地加速增加,其他农业区耕地持续减少。耕地扩张热点区主要分布于新疆、东北平原,收缩热点主要分布于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黄土高原;(2)中国耕地适宜性下降2.6%,降水和积温适宜性下降最明显。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耕地适宜性下降10.0%,其他农业区降幅较小或呈现波动趋势;(3)中国自然条件强限制耕地增加19.9%,降水和积温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而侵蚀强限制耕地面积明显减少,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东北平原区强限制耕地大幅增加,其他农业区均减少。研究结论:应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优化耕地空间格局,加强国家对耕地“占补平衡”的引导控制,差异化实施耕地保护政策,有效提升耕地适宜性。  相似文献   
30.
问题一:粮食安全与设立耕地红线的关系耕地资源是国家根食安全的重要资源保障,耕地保护是中国必须优先考虑且不能回避的问题.在亚洲季风气候条件下,气候变化通过影响粮食产量进而对国家政权产生影响,政权波动时期就是在降水量大幅下降,粮食无法满足需求的情况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