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3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11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87篇
经济概况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本文介绍了物流信息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以及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32.
张凤荣 《中国外资》2012,(24):96-96
<正>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公路桥梁作为基础产业要先行才能适应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公路桥梁本身具有周期长,要求高,投资大。财务数据是企业的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对公路桥梁基建工程的预决算全审计,至关重要。全过程审计要审什么?审计对象是工程管  相似文献   
33.
本文认为区域生态效率是个相对概念,会随着经济和环境的变化呈现相对有效性,相对于某一阶段的最优在下一阶段未必是最优,如何识别并判断出区域生态效率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成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政策的依据。基于能源约束的区域相对生态效率识别法运用DEA神经网络识别模型,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识别在有限能源输入下区域的阶段性相对生态效率,可以成为生态效率衡量方法的有益补充。实证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识别准确、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和可行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4.
1996-2004年中国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目的:核算1996-2004年中国耕地资源的粮食总生产能力及其变化,为国家实施耕地保护战略和确保粮食安全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在确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潜力的种植制度基础上,计算了各类耕地的粮食单产,乘以全国各县1996年和2004年各类耕地的面积,得到1996年和2004年各县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汇总出各农业生态区以及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研究结果:2004年全国耕地的粮食总生产能力为9.20亿t,比1996年的10.81亿t减少1.61亿t。研究结论:虽然与现实产量相比,中国的粮食生产依然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但耕地面积大量减少所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失不容忽视。中国未来粮食安全除了严格耕地保护外,更主要的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能力。  相似文献   
35.
[目的]以地处山地丘陵区的江西省万年县境内的五条主要河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丘陵山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为当地政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等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福祉的协同提升。[方法]利用2000年、2009年和2018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源一直是滩涂和其他用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来源为耕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200~300m分带。景观格局方面,万年县河岸带0~100m段人为扰动程度低,仍然发挥着河岸带生态廊道的作用;100~300m土地利用多样化,是受人为扰动最剧烈的部分。[结论]研究认为,生态保护政策在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开垦常年性河流主干道河岸带范围内的滩涂来实现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受到严格管控,山地丘陵区的特殊环境特征决定了在该类地区应探索其他的政策响应途径。  相似文献   
36.
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目的:针对当前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偏重于可耕性而忽视生态安全性的问题,探讨基于生态安全性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资料论证。研究结果:提出了生态安全观下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原则,构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研究结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不断出现耕地退化问题,说明目前中国耕地已开发过度,若忽视生态安全问题继续开发,新增耕地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退化威胁。对耕地后备资源评价不能只注重对耕作可行性的评价,还应考虑开发的生态可行性。因此,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中应该增加生态安全准则,确保开垦后不发生土地退化及其引发的生态问题。将生态用地作为限制性因素,不列入耕地后备资源。  相似文献   
37.
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于8月22日至25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同志出席研讨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国土资源部耕保司司长、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留华同志主持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共收到两岸专家学者投稿160多篇,经过专家严格筛选,大陆79篇、台湾15篇编入论文集.两岸专家学者200多人参加研讨会,其中大陆2人、台湾1人在大会上作主题发言,大陆23人、台湾13人在分组会上作专题发言.  相似文献   
38.
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北京市和福建省的二个村庄为例,探讨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估方法.采用环境经济学中的条件价值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生态效益进行货币化的定量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农村居民点整理可产生明显的生态效益,其价值主要受农民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对整理的支持意愿因素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越高,对整理的支挂意愿越强,其价值越大.这些结果能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等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9.
盘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的政策思考与措施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正处于一个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时期 ,即进行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 ,变以往无偿无期限无流动的使用方式为有偿有期限有流动的使用制度。现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已基本完成 ,其资产价值日益显化 ,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大门却尚未完全打开。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相关法律规定我国法律规定 ,如果单位和个人使用建设用地就得依法申请 ,使用农村集体土地的则需采取征用方式将集体用地转为国有后方可使用。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即国家为了社会公共或公益事业发展需要 ,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的土地制度。1982年 ,《国家建设征用…  相似文献   
40.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和整理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科学发展观对土地规划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布局现状及当前规划体系的分析,指出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农村居民点体系布局的调整和整理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同时还对如何在当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体现科学发展观作了一定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