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18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60篇
经济概况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选择。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发展将取决于知识生产的水平和扩散的速度及运用的水平,并决定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从根本上看,决定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动力在于农业的技术进步(创新)。本文主要探讨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也就是作用力传导模式和组织传导模式,以推进利用技术进步更快、更好的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进程。  相似文献   
102.
基于湖南省的案例,研究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类型和实现形式,分析了企业、合作社和大户等三类农地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的绩效,并针对各自劣势提出了改进措施。通过研究,可以得出四点启示:一是我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规模是有限的,二是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体应该多样化,三是政府在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需发挥积极作用,四是需要采取措施,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3.
农地融资流转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资源增值,激发农地潜力。文章通过对农地抵押、农地银行以及农地信托三种融资流转模式的案例分析,发现农地融资流转对农地资本增值、农民增收、资金筹措、农业信贷、新型农民培养、就业、体制协调等产生积极效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及一系列的效益约束因子。因此,应通过建立农地融资保证机制来促进农地融资流转的有序进行,保证农地融资流转的效益。  相似文献   
104.
湖南省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程度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就农村小康实现程度的指标进行了分析 ,得出了湖南省农村小康实现程度已达 91 .45分 ,提出了衡量该省农村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并就该省农村全面小康的进程进行了衡量。同时围绕影响小康进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展望了湖南省农村全面小康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5.
粮食补贴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是一种同时具有一般商品和公共品属性的特殊商品,它的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受自然、市场等风险的多重制约。目前中国粮食补贴效率不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因此必须分析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风险因素,完整粮食补贴政策,在增加粮食补贴投入的同时着力提高粮食补贴的效率。  相似文献   
106.
农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振兴战略是应对新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首先,本文从要素流动效应、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乘数效应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产业兴旺的"先行资本",从生态宜居的重点和落脚点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生态宜居的"必要条件",从劳动替代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包容性增长效应以及催生新产业新业态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是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其次,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式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划分为农村经济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两大类别,全面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最后,从立法规划、资金保障、建设管护、配套制度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科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7.
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当前中国各地区资源禀赋、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粮食供求区域性和品种性矛盾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内中国粮食必须面临的现实情况,必须进一步了解中国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格局演变状态,探索在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新思路。[方法]以省级行政区为单位,选择不同样本数据(省级粮食产量、消费量),通过空间经济学重心模型对2000~2014年全国稻谷、玉米和小麦的生产和消费的重心进行测算,同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3种作物的生产和消费重心运行轨迹进行描绘并对其生产重心和消费重心的耦合性进行测算。[结果]粮食生产和粮食消费的空间匹配性在不断下降,空间布局和粮食利益矛盾进一步加深,区域利益矛盾激化,给新时期粮食储备、粮食调配、粮食多样化供给等方面带来挑战。[结论]需要各区域主体明确责任,完善粮食流通体系,实现省际合作,建立区域粮食利益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粮食的合理配置,有效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分析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先缩小后扩大的“U”形趋势,且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居民收入的提升效果大于其对城镇居民收入的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农村劳动力转移越多、农村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作用效应越明显。把全国样本分成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三部分进行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也有利于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基于此,应在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方式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