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计划管理   3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3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以工补农”是将乡村工业的上交利润,用于社员分配和农村各项事业的一种补充手段,是农村在特定条件下经济上实行微观调节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在江苏农村已经实行多年,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新的形势下,“以工补农”是否应该继续坚持,补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在此,我们进行一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在大规模发展商品经济的洪流中,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怎样使面广量大的乡镇企业站稳脚跟,提高素质,健康发展,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本文试图结合苏州乡镇工业企业的实际,就改进和加强乡镇企业的经济管理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朱华明 《金融研究》2004,(12):119-127
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理论铺垫中,一个始终应加以充分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制度"是否是决定农村信用社支农绩效的核心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当前所定义的机构组织形式等狭义层面的"制度"与农信社支农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决定信贷支农的主要因素依然是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等基本面特征,反映在农村信用社的内部指标上,就是存贷款规模等流动性指标。由此,文章的结论如下:第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可能也不应该脱离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试图通过组织管理体系改革提升信贷支农效果的改革思路存在方向性偏差,因此,农村信用社改革与中国"三农"发展一样,必须做渐进式的长久打算;第二,流动性指标是决定农信社支农绩效的根本因素,因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而不是相反,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农信社的资金来源才是促使其发挥支农作用的必要条件;第三,从更为深刻的层次上看,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必须立足各地经济实际,避免机构变动所造成的振荡,尽量为三农发展提供"平滑的"、"连续性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 近两年,在签证工作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外国进口商在开出的信用证中,在“所需证件”部份往往只列出了议付时所必须的证件和份数,而经常不指出由谁来出具这些证件。这样,给我们的签证管理工作势必带来一些混乱。以一般产地证为例,我国政府明文规定由各地商检局和贸促会签发,这两个部门签发的一般产地证都具有法律效力。可是,如上所述,近两年里一般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各地的商检机构对给惠国签发普惠制原产地证明书已经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根据各给惠国的给惠方案以及国际贸易的变化情况和我国外贸发展的具体情况,国家商检局曾多次制定和修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