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1篇
计划管理   6篇
经济学   3篇
综合类   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2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蔓延。通过对主权信用评级的决定因素分析,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分解为由经济基本面因素决定和经济基本面以外因素决定的两部分,研究了主权信用评级结果受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程度,从而得出了欧债危机期间三大评级机构很可能过度下调了主权信用评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信用评级对于降低商业银行与担保机构合作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过程涉及多方主体,不同主体因各自利益追求不同可能产生不一致的行为,从而影响信用评级的独立性.通过建立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对担保机构信用评级过程中相关主体行为进行分析,提出了降低担保机构与评级机构合谋可能性和提高评级独立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货币供给对我国货币政策运行乃至整个宏观经济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规模及其变化趋势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本文运用ARIMA模型,对1996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规律进行研究,并运用模型对给定样本期内的M2值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ARIMA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4.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建立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对尚未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和已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两种情况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的借款行为进行分析。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双方的借贷行为无法实现最有效率的博弈均衡;而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表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能够使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双方的借贷行为实现纳什均衡。  相似文献   
15.
吴丽娟  管辉 《现代金融》2008,(11):19-20
在金融分业经营的体制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虽不能开展股票证券承销、经纪和交易有关业务,但仍可开展许多投资银行业务,包括银行问债券市场承销经纪与交易、企业重组并购、财务顾问、结构化融资与银团贷款、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衍生品交易等。目前,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重点拓展的领域之一,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6.
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对2000~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整体上能够解释通货膨胀的形成。无论是短期或长期,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但长期内它还受到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和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影响,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对于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不明显。因此,短期内治理通货膨胀应以降低对通货膨胀的适应性预期为主,长期内还应兼顾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17.
18.
管辉 《金融纵横》2013,(4):72-77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在某种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蔓延。危机期间,三大评级机构频繁下调欧元区国家特别是"欧猪五国"的主权信用评级,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明显波动。本文对2008年10月31日至2012年1月13日期间"欧猪五国"主权信用评级变化的国内、跨国金融市场溢出效应以及不同评级机构主权信用评级信息的金融市场溢出效应分别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了一系列结论。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基于对微观审慎监管的反思,新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成为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本文通过一个简单的模型,为金融体系内在顺周期性环境下的宏观审慎监管提供一个微观基础。研究表明,经济景气时期银行的经济行为可能成为将来的风险隐患,基于资本需求调整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在综合考虑风险冲击、资产价格和资本金需求之间均衡反馈效应的基础上,能够有效降低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20.
《征信业管理条例》的正式出台,解决了征信业发展中无法可依的问题,有利于加强对征信市场的管理,规范征信机构、信息提供者和信息使用者的行为,保护信息主体权益。通过总结《条例》的主要特点,分析《条例》对征信市场各方主体的影响,指出《条例》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