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1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7篇
综合类   15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功能主义者看来,信贷配置是银行的基本职能.银行体系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有规模经济优势,在改善经理人监督方面则有比较优势.银行通过上述机制使信贷资本投向"好项目"或"优质项目".银行体系改善信贷配置的具体表现为:促进长期资本形成、刺激技术进步、提高信贷资本的使用效率等.资本结构理论表明,银行系统的配置功能劣于公司债券但优于股票市场.银行因其风险的负外部性而面临更多规制,并受到政府较多干预.  相似文献   
72.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很强,这与政府对其科技创新所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对中小企业在立法,金融,服务等方面全力支持的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73.
农村金融市场借贷双向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使命漂移"及衍生的锚定效应,使贫困农户长期遭遇正规部门的金融排斥。基于社会公平考虑,政府可通过信息公共服务的"扶持之手"来弥补信贷市场失灵,使贫困农户得以跨越"门槛效应"而参与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普惠。使用农户问卷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银行(贷)→农户(借)"层面,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公共服务能降低信息门槛,使金融产品更好地服务于贫困农户;在"农户(借)→银行(贷)"层面,基于自我认知的公共信息服务,有利于诱导农户参与正规金融市场。综合效果是:公共金融服务可以降低财富(收入)水平的门槛要求、纠偏使命漂移,从而使金融产品能更好地瞄准于贫困农户而不是被误置于富裕农户。  相似文献   
74.
信贷配置是银行的基本功能。具体看,银行能促进信贷资本配置于长期项目、高科技项目和高效益项目。比较看,银行的配置功能优于股票市场而劣于公司债券。金融规制、金融制度等制度因素影响银行经理行为从而也影响银行的信贷资本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75.
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地处沿海的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相继成为中国经济的三大引擎,但珠三角仍然保持一种相对优势。这种区域差异是源于全球的数量效应还是质量效应?本文比较分析表明,三大区域之间的TFP存在显著差异;TFP经济增长的贡献,从高到低依次是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基于贸易、投资和金融维度,本文以面板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全球化对区域TFP差异的影响。主要发现是:在区域整体层面上,全球化促进了TFP的提高;但在区域内,全球化对三大区域TFP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且无统计意义。全球化对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通过数量效应实现的,质量效应尚未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差距的实质性因素。外贸和FDI增长方式的外延和粗放、较低的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制约了区域层面TFP的增长。  相似文献   
76.
国债原本是一种财政政策工具,但由于其金融产品属性以及价值活动特性,也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产生影响.这除了包括规模与时机以及条件等内容在内的国债发行活动对货币流量的冲击进而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影响外,还特别指国债的流通交易,它既可以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支点,也可以是货币政策实施的渠道或工具.  相似文献   
77.
文章从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农村信贷市场微观结构分析了金融联结的机理,并建立产量(贷款)领导的斯塔克伯格模型,推导理论假说和进行实证检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表明,非正规金融机构在信息甄别、监督、合约执行和交易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是金融联结的正向激励,农村市场内生的低固定成本和市场势力促进了金融联结;正规金融机构因处理系统性风险而产生的低成本是其参与金融联结的主要优势。  相似文献   
78.
与质量效应不同,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存在于水平方向,它主要表现为对私人储蓄率、宏观投资率的提升和(尤其是对私人部门)信贷可获得性的提高等方面.90年代初期以来,中国开始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并于2005年取得实质性突破.作为市场化改革的最后一个步骤,金融自由化应该在水平方向影响着中国的私人储蓄和投资,但鲜有文献涉及此问题.作为一种尝试,以国内金融部门(银行)为代表,本文计算了一个金融自由化指数.利用这个指数,我们就银行自由化对私人储蓄和投资的水平影响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金融自由化的数量效应是显著的:自由化指数每提高1,私人储蓄率提高16%,信贷可获得性提高1%,宏观投资率提高9%.本文结论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水平效应提供了有利的经验证据.它也表明,在过去的一个时期,要素效应仍是金融作用于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79.
中国金融自由化的增长效应——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92~2006年的短短15年时间里,中国的银行自由化改革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量化分析银行自由化的基础上,对其质量效应、数量效应和增长效应等方面的收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自由化具有显著的数量效应,它提高了私人储蓄率,增加了信贷可获得性,并促进了资本形成;质量效应也初步显现,促进了资本向具有较高边际效率部门的转移,提高了资本配置效率。总体上,对宏观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0.
加快引进FDI是关系中部地区崛起的关键性因素。中部地区具有区位、市场规模等综合优势,但迄今为止的文献,尚未对该地区FDI区位选择因素进行理论综合和实证分析。本文运用面板数据技术分析发现:就既定自变量来说,FDI区位选择因素作为一个整体,中部与其他三大区域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异;东部FDI对该地区的影响仍以极化效应为主;中部具有市场潜力优势,但科技创新能力尤其不足,公共资本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滞后。在省际层面上,中部各省之间FDI选择因素也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六省之间资源禀赋各具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