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7篇
计划管理   7篇
经济学   32篇
综合类   19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55篇
经济概况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农村税费改革不能单兵突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大才 《河北财会》2001,(10):25-26
  相似文献   
162.
163.
当前农业生产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比较效益继续下挫,其根要原因就是农业政策的非农偏好,没能很好的引导,扶持和保护农业,没有充分调动逐民的积极性,而非农偏好产生的根源就是旧的利益格局仍在延续,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政策存原一些非农偏好的表现,影响和产生的根源,提出了纠正农业政策非农编好的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164.
一、经济体制上,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不清使地方保护主义不可避免虽然我国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特征和意识形态刚性,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没有理清,即地方政府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都不明确,政企、政经不分。在党委和政府的决策中,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方式还是比较普遍。党委、政府常常越位,替代市场,干预和帮助市场微观主体决策。正因为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没有准确的定位,而地方政府又不可能主动削弱自己的权利,反而进一步强化这种已有的权利。这种错位的权利在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5.
强制性制度变迁与我国农业改革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强制性制度变迁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必须与诱致性制度变迁交替使用才能降低变迁成本和风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长期实施诱致性制度变迁,虽然后期强制性的特征有所加强,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当前,应选择回应性的、以中央政府为主的、地方政府参与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以解决急需的强制性制度需求,使制度供给与需求实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6.
国家粮食专项储备有必要引入市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储粮轮换风险的基本表现形式为以下两种:由于现阶段中储粮轮换运作基本集中在原粮初级市场,丰平年景时当年产新粮价格压迫轮换出库陈粮价格下沉,轮入新粮与轮出陈粮的品质价格比所形成的差价,常常导致轮换亏损;歉收年景时新粮缺口推托粮价上升,更甚者往往由于市场新粮价格远远高于轮出陈粮销售价格,即使加上国家所给付的轮换补贴,仍不能采购获得轮入补库的新粮,常造成轮换亏库。因此,实现中储粮滚动转化的均衡轮换就显得尤为重要。以滚动转化的均衡轮换抗御中储粮的轮换风险有三层含义:运用中储粮管理总公司的体制结构优势,整合构建全国粮…  相似文献   
167.
粮食流通体制缘何难以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大部分的竞争性产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但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反反复复,难以进行市场化改革,有时甚至还有逆市场化的趋势。这不仅与粮食经济的重要性有关,而且还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所说的市场化不是指粮食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而是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政府适当、适时参与并矫正其缺陷的市场化)。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大因素阻碍、延迟了粮食流通体制以市场为方向的改革。一、对粮食的非经济性质的矫枉过正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它承担了不少非经济职能。一是保证人们生存的社会性质;二是确保稳定供给的政治性质;…  相似文献   
168.
一、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的稳定(一)保护定型耕地,控制耕地非农化的速度要逐步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特别要保护好定型耕地,将粮食种植面积控制在一定的数量之内。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审批制度,严格耕地的非农化。工业化进程中对耕地的占用是不可避免的,一定要实行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169.
积极公民是国家有效治理的基础,但是积极公民的形成并不容易,有不同的进路,也需要不同的要件。本文以湖北省秭归县幸福村落建设为研究对象,以山东省、湖南省、湖北省和广东省等相关地区为参照对象,通过比较视角的案例研究,考察积极公民的形成条件、形成进路和演进类型,并得出以下结论:"理想类型"积极公民由获得感、参与、组织和自主性四个要件构成,不同要件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公民或者积极公民。对于非贫困社区来说,如果有一定的参与就有可能形成积极公民,即"参与型积极公民";对于贫困社区来说,积极公民的形成不仅需要参与,还需要获得感,即"获得参与型积极公民"。这既是积极公民形成的基本路径,也是积极公民形成的基本要件,可以称为"基本类型"积极公民,在此基础上增加要件可以形成更加"积极性"公民;在此基础上减少要件则可以形成普通公民或者冷漠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