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110篇
工业经济   47篇
计划管理   178篇
经济学   193篇
综合类   73篇
运输经济   7篇
旅游经济   8篇
贸易经济   98篇
农业经济   68篇
经济概况   148篇
邮电经济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31.
[目的]农业生产托管作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户在劳动力、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对农户福利变化及差异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农户参与的诱因及福祉效应,对于促进农业生产托管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21年陕西省关中地区1 169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文章通过熵值法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进行测算,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参与全程托管的诱因及对其福祉效应的影响。[结果](1)农业全程托管对农户的主客观福祉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不仅在收入与物质需求、选择与行动自由两个维度上增进农户的客观福祉,也有助于农户主观福祉中“三生空间”满意度的提升。(2)全程托管的福祉效应在不同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对老龄化程度高、经营规模0.67hm2(10亩)以下及粮食作物种植的农户和家庭福祉效应的提升效果较佳。(3)农户全程托管是其理性决策的结果,个人及家庭特征、农业经营特征及组织支持等是农户全程托管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继续加大农业生产托管的推广普及,扩大全程托管覆盖面。结合农户特征,制定差异化、精准化的支持举...  相似文献   
932.
[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基于“双碳”现实背景,将农业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同时纳入农业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方法]文章运用Super-SBM模型测度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西藏地区)农业生态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以探讨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效应。[结果]样本研究期内,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介于0.8~0.9,九大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波动幅度较小,分区域呈现出“W”和“M”型两种时间变化态势,区域差异逐步缩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生态效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溢出效应超出直接效应。[结论]考虑农业碳吸收属性,中国整体农业生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未达到完全有效状态,仍有改进空间。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区域合作,克服区域间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冗余,充分发挥溢出效应对区域间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933.
This study examines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 changes from livelihood transitions during tourism development to asses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pro-poor tourism (PPT)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ivelihood transitions during PPT increased household income but also produced more CO2 emissions. CO2 emissions vary depending on factors including livelihood types after transition, income and household sizes, etc. The CO2 per unit of income from tourism-based livelihoods is higher than from non-tourism-based livelihoods. Different livelihood strategies post transition also affect emissions. Practical suggestions that may mitigate emissions while not compromising residents’ income levels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