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经济概况   1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市民自治制度影响了上海最早的环保要素——公共空间规划。改革开放之后,环保成为全社会多元价值观复苏、各方利益平衡的良性结果。基于"业绩"压力,政府力量越来越多介入环保事业。虽然本地企业不算强势,上海市政府采购的领先示范作用十分明显。相比之下,香港政府因资源稀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一以贯之。香港40%土地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宽松环境,多元、多样的香港文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娱乐是香港最大的文化产业。小说、电视、电影、歌曲、漫画等衍生出“香港文化”体系。21世纪,香港文化产品在享受内地市场开放的同时,自我约束增强,产业影响力开始衰退。与此同时,特区政府持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加快公共投资。  相似文献   
3.
媒体生态反映了所在城市的特定基因和市民性格。香港媒体的“苹果化现象”、“娱乐化说明”遇到了“天花板”:规避风险的上海媒体,则在财经领域一展所长。无论是稳定有序的传媒巨头,还是四处钻营的狗仔队员,都不得不经历网络传播的冲击与改造。  相似文献   
4.
一无"王气",二无"霸气",上海凭借多元文化、综合实力打造创新环境,成为华东地区科技创新与人才聚集的高地;相比之下,香港创意及研发产业虽然代表经济转型方向,但由于政府管理经验与资金投入不足,过多的商业考量影响了创新的萌发与孵化。两大商业都市,前者正在追赶北京、深圳,后者仍处于夯实基础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济造就了香港奇迹。早期的开放移民政策,相当于港英政府提供24小时全天候的“入学试”。基于如此“抵垒政策”,香港吸纳了规模数以百万计的“三布分子”,而民众又寸新移民感同身受,并不恶意排斥。  相似文献   
6.
上海拥有“海纳百川”、深度开放的历史传统。浦东大开发以来,上海是“体制内开放”的先锋城市,金融、房地产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上海的领先势头放缓,绕道而行的“体制内开放模式”面临“制度性衰退”的现实威胁。  相似文献   
7.
香港历来以讲粤语的华人为主体,对少数族裔的管理和权益保护日趋规范化、法制化。相比之下,上海同样有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平等混居的传统,只是在人口导入大潮中,户籍裂痕日益凸显破坏性。上海:三次人口聚合潮"海纳百川"是上海聚合"经济移民"的历史写照。基于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次浪潮,将上海的人口数推向100万、500万、1100万乃至近2500万等一个个高峰。就业机会与教科文卫资源的配置,成为引导城市人口聚合的无形之手。从租地划界到"华洋杂处"  相似文献   
8.
当前沪港两地都有令人满意的民生状况,抑制了年轻人的创业冲动。港人的不安与不满情绪,与所受教育及其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相比之下,上海年轻人基于和气生财的“混合价值观”,全面受益于开放政策,占有资源明显优于内地其他城市,表现得更加宽容。  相似文献   
9.
香港占据免税港优势,是除了日本之外的奢侈品牌齐全的购物胜地。按照"翻身期"、"炫耀期"、"普及期"、"文化期"的阶段分类,香港紧随日本之后,成为第二个经历了全部阶段、现在达到了第四阶段的亚洲地区。其成长历程可为内地借鉴。在内地,上海领奢侈品消费的风气之先,庞大的白领阶层伴随心仪的品牌成长。依托内地市场的上海,会按部就班地成为全球奢侈品的中心吗?表面上看,这只是时间问题;但是只有文化与管理水平都到位了,一切都"ready"了,上海的战略地位提升,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沪港夜生活     
唐晔  李杨  卫裕峰 《沪港经济》2012,(12):42-46
上海很早就是霓虹闪烁的“十里洋场”。近30年来休闲娱乐场所涌现,各类睡不着觉的“夜行动物”,打造了金字塔一般的城市夜间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