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彭腾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50-53
我国现阶段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但比例仍然很低且分配差距很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又是实现社会稳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为此,要创造法律、经济、市场和税制等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2.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力资本、土地和资本等稀缺的农村资源却流失严重,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威胁到经济社会稳定和国家粮食安全,扩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遏止农村资源流失,必须完善教育制度、土地制度和财政金融制度。 相似文献
23.
论我国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在取消了农业税的基础上,农业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但是,由于农业补贴力度仍然有限、补贴方式间接和配套制度缺失,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并不显著。要提高农业补贴的增收效应,就必须在综合国力和国家财力增强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变补贴方式,变间接补贴为直接补贴,变生产补贴为收入补贴;取消对农业生产资料限价销售的价格补贴,让农资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形成市场化,改变农产品价格受抑制的状态,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实行有条件的支持。 相似文献
24.
近年学术界就剩余价值理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就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分配展开。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有特殊范畴论、一般范畴论和统一范畴论;关于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有等同论与不同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剩余价值,有否定论和肯定论;关于剩余价值的来源,有一源论、多源论和结合论;关于剩余价值的分配,主要有分享论。 相似文献
25.
26.
论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剩余价值不能离开生产要素而产生.因此,并非只有劳动力才有获取剩余价值的合理性,其他要素都有参与剩余价值分配的合理性,劳动、资本、土地等各种要素在获得工资、利息、地租等必要价值补偿后,都可依据其要素贡献份额分享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家并不是因为其资本获得了剩余价值而遭非议,而是因资本剥夺了劳动力分享剩余价值的权利而遭非议,因此,判定分配制度的合理与否,关键看其要素红利是否与其要素贡献相符. 相似文献
27.
近年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收入分配的税收调节,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之趋势并没有根本扭转。这引起了学术界高度关注,许多经济学家围绕收入分配中的税收负担、税制功能、税制作用以及税制改革进行了研究。关于税收负担,有税负偏重、税负适中和税负偏低的观点;关于税制功能,有的认为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有的则认为其作用远远不够;关于税制作用,大多认为现有税收调节收入分配失灵,有的甚至认为存在逆向调节问题;关于税制改革,经济学家们主张通过结构性减税、优化税制结构和完善税收体系来实现税收对收入分配的有效调节。 相似文献
28.
贫困特别是发展贫困的彻底消除,仅仅依靠经济增长难以实现,关键在于教育。发展教育,政府加大财政性投入义不容辞,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个人参与也很重要。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慈善教育的参与,但慈善偏好的缺失或淡薄却制约了慈善教育的发展。要转变慈善观念,培养慈善偏好,必须通过教育慈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9.
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腾 《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77-81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提高劳动报酬比重,走出劳动报酬与经济效率、招商引资、劳动就业、物价稳定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兼顾好“国民”关系,协调好“劳资”关系,统筹好“工农”关系。 相似文献
30.
彭腾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5,20(1):34-37
收入分配极化有动态和静态、绝对和相对之分,它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现实中国已存在收入分配极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具备极化形成的现实条件。承认极化不是容允极化,极化的消除离不开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会自行消除极化,这需要政府的调控。我国现阶段应重点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以及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