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0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概况   65篇
信息产业经济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仰望昆仑     
几十年了,我的固执始终无法改变,对一些热爱的人一直热爱着,对恨着的也一直恨着。大人物小角色,概没例外。彭德怀元帅,那张布满钢纹般的脸盘和一付铁塔似的敦实身躯,彷徨之后的坦然,沉默之中的呐喊,无不闪射着铮铮硬汉的刚烈。我对他们的爱确实达到了刻骨铭心。相当长一段时间尽管许多人都不知道他去了何处,但是大家的心没有远离他。我是了解他在遭难。常常产生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总想把他背回到另一个安静的世界里去,  相似文献   
62.
一个有过作家梦的政治委员现任解放军后勤学院副政委贾新华将军,在他35年的青藏人生经历中,值得自豪的事肯定不少。但是有两部反映青藏兵站部生活的文学作品中,并先后获得鲁迅文学奖,他作为这两部作品诞生过程中的参与者和见证人,这恐怕也是他老贾很值得铭记的事了。这两部作品就是,南京军区  相似文献   
63.
板着面孔的文义民有另一面我和文义民将军的关系似乎更近一些。这倒不是说我们接触频繁,绝不。主要是容易勾通,言谈投机。我想了想,原因可能有三,一是我较早就采访过他,大约在2000年夏天,当时他39岁,是汽车某团政委,兵站部最年轻的正团职军官。他和团长孙传章合力打造出了在全军也数得上的先进  相似文献   
64.
也许是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的缘故吧,这些年来我常常对朋友们说:当一切往事变成回忆时都是美好的。那怕是当时受到的委屈,经过的苦难,甚至走过的生死考验,若干年后,在你品尝它时,都是有滋有味,感慨颇多。1959年到1964年,我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军营里生活过6年。6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转瞬即逝的一挥间。然而,过了近40年后的今天,这一瞬间竟然也有了回忆不尽的往事……两顶帐篷旧址我刚到格尔木时,老同志们常常说,修筑青藏公路之初,格尔木只有6顶帐篷。从6顶帐篷发展成当时一座略具规模的高原城镇,被人称为昆仑山下的明珠,这…  相似文献   
65.
昆仑人家     
昆仑山下的茫茫荒原上,猛不丁地出现了一座孤零零的院落:清一色的蓝瓦、土墙平房,一人高的围墙是高原上那种特有的锈蚀着密密草根的黑粘土垒成的。院落的木栅门开着,偶尔有人进出。寂静得有几分冷清。这是青藏高原军营里的“女人村”,住着50位“单身”女人。她  相似文献   
66.
我决定写他,而且是在那个一般人似乎不该出远门的时刻,踏上了漫漫长途去采访他的事迹。他是汽车兵,我也是汽车兵出身,而且都是在20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上跑车。其实,这不重要。我和他站在一起,差距显而易见。他能问心无愧走到的高度,我,还有像我一样的不少汽车兵,也许曾经想做却未必能到达。当然,我们都像一棵树朝着一个方向生长,我无意间长出了一些多余的枝叶,他没有。或者说一度有过,后来被岁月剪枝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苍劲地咬碎了病魔的缠绕,仍然百折不回地运载着一车战备物资穿越世界屋脊,向西藏边防义无反顾地飞奔而去。他倒下去了,却竖起了一个军人神圣的尊严。那是他身患癌症后在高原上执行的第八次运输任务。那一刻,汽车快到山顶了,坡极陡,险峻之极。山顶的雪莲花顿显孤高,巍峨!  相似文献   
67.
<正>常常有人向我提问:你上百次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就那么心甘情愿吗?坦率地说,苦、累,甚至对生命的威胁时刻存在,但我愿意面对。只因为我内心有一个难以抑制的支撑:一心要当作家。14岁那年,上小学四年级的我写了一篇命题作文,长大后的志愿是到青藏高原去,当一名勘察队员,成为作家。当作家无可非议,但为什么要去青藏高原,当时我说不清楚,就是现在愿望变成了现实,我也道不出个所以然。反正自从在课本上知道了中国西部有这么个美丽富饶的青藏高原以后,就把它牢牢地放在心窝里了,常常做梦都到了那里。还是好奇多于理智。记得有一支歌曲《勘察队员之歌》,让我好喜欢,莫名其妙地觉得那些勘察队员都战斗在青藏高原,我常常哼唱着,有时走路也用脚点着节拍哼唱:  相似文献   
68.
唐柳姑娘     
<正>数十年间,我上百次到过拉萨。最近一次到拉萨是参加青藏线文学笔会,2000年初冬。古城冬日阳光的密度甚至比夏天还要拥挤。穿过布达拉宫广场来到拉萨河,我看见一位舀水的藏族姑娘,一瓢一瓢很轻巧地舀起拉萨河,灌进印着“八一”红五角星的木桶里。水花像她的氆氇裙一样鲜丽。她的长发梳扎成一条一条小辫子,很整齐地分散在两肩,半遮半掩着那张红扑扑的脸庞,好动人!姑娘身后是坐落着布达拉宫的红山,她投映在河面上的倒影,被山水调理得雅韵悠柔。她像我见过的许多藏家姑娘,又不像她们中任何一个。人嘛,谁不爱江山和美人!我在河这边,她在河那边,我对着她的背影喊了一声,她没回头,背着木桶径直走向布达拉宫广场。我想,  相似文献   
69.
<正>格尔木路口的路通向远方,远方是六月飘雪的天空,天空下是拉萨城,拉萨的阳光最丰盈。路通到可可西里被截去了一半,那儿正修一条世界上最高的铁路。牧人赶着牦牛从工地上慌张地走过,藏羚羊仰起头安静地望着。唐古拉生长着新的脊梁。路上有一个姑娘,她像所有的姑娘一样正经受着爱情的折磨。但她不像所有的老人那样去磕长头祈祷,却只是站在山坡向远方眺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