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3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5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2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1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合肥经济圈发展中的区域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圈内的各市的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各不尽相同,把各自优势结合起来,通过整合发展,则可以提高经济圈的整体优势和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实现整个经济圈经济发展的整体推进。在合肥经济圈的发展中,通过整合经济圈内的发展资源,加强区域合作,则可以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实现经济圈内各城市间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获得快速增长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遇到了自然灾害频发和生命财产损失严重的巨大挑战。在抗击灾害的紧迫斗争中,政府及民众合力行动引人注目,英勇事迹令人感动,有关突发灾难的应急管理机制也不断得到完善;但行政权力集中调配资源的机制和能力也得到大大强化,政府职能转换、市场化改革进程和国民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受到很大影响,政府管理及民众行为短期化、经济计划化倾向十分明显。如何在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未来改革和发展战略中真正做到以制度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握和处理好灾害危机管理与社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这是一个重大而严峻的挑战性课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反思并切实付诸行动。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产业和产业链不同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协调互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新世纪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中部与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二者存在协调互动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加强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的协调互动发展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中部崛起、东部发展和西部开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已悄然来临,WTO脚步声渐近,经济全球一体化势不可当.科技是21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为了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不断地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区域宏观调控,加大了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的继续扩大.  相似文献   
17.
区域发展差距的日趋扩大,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国家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的战略,以期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分析我国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客观现实基础,针对所存在的问题,就可以进行如何推动区域协调互动发展的思考,主要是:健全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设立发展机构,建立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和搭建协调互动平台等.  相似文献   
18.
民营银行看上去很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立于2000年7月,汇集了目前国内众多权威经济学家的长城金融研究所,为发展我国民银行所开展的有关研讨和实践活动,以及民生银行的隆重上市第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各界对发展我国民营银行的关注。尽管目前国家关于民营银行能否成为中国未来银行改革方向的政策还不是很明朗,但民营银行看上去的确让人感觉很美。  相似文献   
19.
20.
中小企业集群是由大量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及支撑机构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集聚而形成的,彼此间既独立自主,又存在着分工合作关系,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