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18篇
经济学   43篇
综合类   17篇
贸易经济   5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3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许多学认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对经济增长速度产生积极的影响,因为它将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投资需求进而影响到消费需求。如果静态地、单角度地思考这一问题,似乎结论必然如此;但如果动态地、多角度地加以考虑,就会发现,沿着目前设想的开发思想,需求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将基本被投资布局变化带来的效率损失所抵消。为避免财政陷入不能自拔的局面,高强度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是不能长久实施的,况且在走出通货紧缩的境地后还必须防止通货膨胀的威胁。由此看来,西部大开发虽然可能对西部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对全国来说未必会做出多少实绩。  相似文献   
3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工业化发端时间的不同必然导致工业化进程的市场背景和产品销售空间的迥异,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走势。199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如果能够站在更高层面上考虑西部大开发问题,考虑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国加入WTO的楔机、地缘优势、产业结构等各种因素,建议通过构建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实现内需、外需结合拓展,保持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目标,大力推进沿边开放的步伐,形成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要在战略部署、法律制定、政策安排等方面对沿边开放做出全面、科学、快节奏的规划,借此推动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33.
《中国经济周刊》:目前物业税开征是不是“万事俱备”,各方面条件都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4.
35.
关于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分析的几点商榷意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经济研究》1991年第1期发表了杨伟民同志的《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分析》),该文通过对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变动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地区间的收入差距逐渐变小的结论,并进而给出了几点极重要的政策性启示。初览此文,为这种结论而感到新颖和欣慰;继而,笔者又对其结论和分析方法产生了疑窦。现提出几点向杨伟民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36.
董藩 《特区展望》2001,(3):12-14
21世纪的前50年,中国经济、社会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一、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带逐渐形成导致缘西边境国际经济合作形成的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多边经济合作的内在冲动,二是政府的有力推动。西部大开发将成为实际动力。二、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慢下来,但总量在不断壮大由于国际经济合作、西部大开发、新能源与新能源的发现与利用以及信息革命的推动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新世纪的上半叶前20年的平均发展速度保持在6-8%之间,后30年保持在4-6%之间。尽管总体上呈现一种逐渐下降的趋势,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37.
董藩 《北方经贸》2001,(7):51-53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由于工业化发端时间的不同必然导致工业化进程的市场背景和产品销售空间的迥异,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的长期走势,1992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持续下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如果顺应工业化进程规律,改变目前它在中国发生作用的条件,通过构建缘西边镜国际经济合作带实现内需。外资结合拓展,就有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以此区域为重心制定全新的发展战略,并做好相应的工作。  相似文献   
38.
网上曝出成都"以房养老"第一人后悔了的消息。我看了一下,虽然签订服务合同的一方不是金融机构,但合同内容符合"以房养老"的含义。我在十几年前阅读外国资料时,就接触到"以房养老"这方面内容,但我一直认为这种模式在中国基本不可行。在别人大谈"以房养老"时我没插过嘴,因为极力推进这一模式的代表人物是我的好朋友孟晓苏博士,他一腔热血,我不好泼冷水。在房地产领域,我俩都是"市场派"的学者,但在房产税和"以房养老"模式上,看法迥异。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