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1.
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商业模式创新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方式,而运营模式创新是保持商业模式异质性的核心。在理解运营模式创新概念的基础上,梳理了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运营模式创新类型,并借鉴国际电动汽车产业案例,剖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现有企业和创业型企业运营模式创新在优劣势、创新路径和障碍等方面的差异。基于此,归纳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外部需求,包括技术供给、产业基础、信息网络基础、市场需求和金融支持等。相应地,从准入制度、市场体系、支撑机制、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营模式创新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2.
社会网络中的知识传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主要研究了社会网络与知识传递之间的关系。通过深入分析,我们认为社会网络中联系的力量、网络规模、网络位置、以及网络范围与种类都会影响知识传递;同时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不同的网络路径以便实现有效传递。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两种不同战略:联合战略与联结战略,还讨论了有关的管理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发全球化与本土知识交流:对北京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对北京主要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的动因进行鉴别,总结归纳了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不同战略类型。同时,本文考察研发战略与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和中国高校/科研机构以及中国企业等知识主体的知识交流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知识交流形式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跨国公司与中国知识主体的知识交流明显受制于其在华研发战略,并与其人员本地化程度、生产营销网络的本地嵌入性,以及在华知识交流渠道的多样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政策过程视角下的政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国际政治理论在分析不同国家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行为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作者力图借鉴公共政策过程理论的分析框架来分析国际规则形成的过程,以《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公约》)作为分析对象,在运用政策过程分析框架解构该公约形成和实施的过程中,重点解释了《公约》形成过程中的两个问题:其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贸易问题没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解决,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平台上发展为国际公约。其二,"文化多样性"理念在21世纪初得到各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公约》自2007年开放缔约以来,各国政府的缔约和履约情况却不理想。研究发现,政府的高参与意愿以及在国际组织的运作能力促使文化多样性议题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议程设置平台;部分政府本土政策环境不佳导致《公约》内容制定趋于抽象;本土官僚机构统筹协作能力欠缺则影响了《公约》的实施效果。这启示中国政府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时,既要认识到参与意愿在议程设置阶段的重要性,也要致力于提高政府能力从而使规则内容制定和实施真正对国家有益。 相似文献
15.
16.
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政府审批职能下放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增加了对于事中事后监管的需求,传统的监管方式难以应对新时代的监管需求,自我规制可能成为潜在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路径和手段。但是自我规制本身也存在多样性,政府如何能够巧妙引入自我规制并使其能够长期运行是成功运用这一工具的微妙之处。文章介绍了自我规制兴起的背景和在中国的实践,并着重以化工行业自我规制“责任关怀”体系为例,分析其实施成效和实施机制,提出当前实践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和举措。在此基础上归纳了政府部门恰当推动自我规制的一般理论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及其对中国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开放,中国大陆近年来已成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热点,一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为了全面系统了解跨国公司在华设立机构的情况,我们从1999年开始对《商业周刊》评出的前一千家国际大企业中相关产业在华有业务的公司进行了普查。研究发现,到2000年3月。已有29家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独立研发机构32家。在本文中,作者拟简单介绍这些研发机构的总体发展情况、主要活动、行业分布以及国别和区域分布,并对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这一现象给出我们的解释和评价。 一、外资研发机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9.
防范与重构:从SARS事件看转型期中国的危机管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 0 0 1年美国“9·1 1”事件后 ,危机事件处理已经成为任何国家 (地区 )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近期发生的SARS事件 ,不仅是一次恶性疫病的传播 ,更已发展成为开放条件下信息多元化背景下的全球性公共危机 ,这不仅对我国的政府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提出重大挑战 ,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 ,而且也构成了对全球协同应对危机能力的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对SARS事件的危机特性分析 ,并在更广层面上展开中国转型期面对的可能危机 ,揭示出危机事件的常态性和不可回避性以及进行危机管理体系建设的紧迫性 ;在积极防范多元化危机的同时 ,必须对我国旧有的危机管理体系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