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42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7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4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71.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经济系统竞争合作动力机制,本文从演化动力学角度建构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以揭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内在演化机理及实现机制。分析表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一个由竞争合作协同机制驱动的协同演化结构与过程。在此过程中,微观个体之间、宏观系统之间以及个体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内生性地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从合作协同型、竞合协同型向竞争协同型转换,由此促使两者的互动层级从微观向微宏观耦合进而多层级融合跃迁,互动阶段也从萌芽形成期向成长发展期再到成熟再发展期转换与递演。最后,以义乌商圈为例,实证检验了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与模型,由此进一步揭示了义乌商圈的历史演进过程及其协同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2.
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经济发展与我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上海提出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的目标后,更是拓展了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地区的经济合作空间。宁波是浙江的经济发达地区之一,也是浙江接轨上海的“桥头堡”。为了深入了解宁波接轨上海的实际情况,笔者不久前对553家宁波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接轨的现状、接轨的动机与方式、接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等。  相似文献   
73.
目前,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市场为核心的区域分工协作网络即义乌商圈已经初步形成。在对6363份问卷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经实证研究得到义乌商圈国际化经营呈现出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一些矛盾与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4.
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与人力资源环境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和人才密集型,并以追求创新为其核心的企业实体。在生产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最为关键。本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合理的人才结构建立、人才匹配和战略等问题。并根据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性质和个性特征,讨论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和激励。  相似文献   
75.
76.
目前,对浙江模式的评价,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认为,如果说这种发展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利用政策和体制上的比较优势尚能够通过高投入甚至低投入获得高产出的话,那么在当今改革开放下不断深入的买方市场条件下,在政策和体制上的比较优势渐趋递减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显然已不可能以低投入来获得高产出,即便是高投入也未必能获得高产出,那么,应该如何看待渐江模式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7.
浙江作为东部发达省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本文对浙江省情做了详细介绍,着重论述了富民强省是浙江模式的灵魂和主线,并论述了浙江模式值得借鉴的五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指导作用调控能力,确立并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二是坚持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三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四是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五是注重城乡区域协调,走非均衡协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8.
79.
温州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可表述为“更加富裕、文明、和谐、大气的国际性工贸名城”。要淡化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吃在温州”、“穿在温州”等印象,树立温州是“创业乐王”、“人才高地”“活力源泉”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80.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之争与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建国以来经济学界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讨论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统计核算以及就业政策等重大现实问题,并且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实践意义。这场讨论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一件盛事,对我个人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二十年讨论概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