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研究目的:以成都市幸福村为例,在分析土地综合整治中治理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解释治理结构改善的原因。研究方法:采用自主治理理论对土地综合整治中的制度创新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新型自治组织对传统组织既有替代又有补充作用,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并改善社区自主治理结构,保证自主治理效率;社区参与治理,改变了政府或市场的治理模式,提高了制度绩效。研究结论:鼓励社区自主治理发展,选择政府、市场与社区在各自领域内协同配置资源的治理模式,有助于保障农民权益,降低社会风险和促进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2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社会经济、土地制度等因素出发,结合经济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探讨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土地制度因素显著影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体来看,非农产业发展水平、农地管制水平以及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规模显著正相关,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城镇化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进程;并且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加强流转的规范管理应该从多方面着手,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市场建设,从而保障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3.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及政策含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分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资源配置效应及其政策含义.研究方法:经济分析.研究结果: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缓解了供需紧张,减少建设占用耕地的潜在威胁;实现了帕雷托改进,增进社会福利.研究结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实现优化配置必须以明晰集体土地产权为前提,以保障农民权益为关键,以政府规范为保证. 相似文献
24.
论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体系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民土地权利的内容和结构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和分析综合法。研究结果:(1)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化应从农民主体性视角并在财产法框架下考量其多重权利属性;(2)传统农民土地权利物权体系不能涵盖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丰富内容;(3)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对农民在农村土地上的财产利益进行科学的类型化,应包括土地上的归属利益、使用利益、流转利益和未来权益等财产利益;(4)农民主体不同性质的身份决定了土地财产权的不同属性。研究结论: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各种形式之间是密切联系又独立平等的。 相似文献
25.
生态保险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是保险业正在拓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保险理论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该文剖析了生态风险的特殊内涵,明确指出目前生态保险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并针对此问题提出政府干预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从而为我国生态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提供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6.
27.
中国转型期土地权属纠纷:系统分析与文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对中国转型期土地权属纠纷进行系统分析并归纳其特点,提出相应的文化对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在转型期的中国,土地权属纠纷案件呈现诉讼增多、司法取证困难、审结案件余波无法平息等情形,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对此现状,通过对其系统分析,笔者认为应在维护好民族文化的稳态延续前提下,借鉴各民族化解土地权属纠纷的经验与智慧,充分挖掘并发扬民族文化拥有的土地资源利用与维护的知识技能。研究结论:提出化解土地权属纠纷的文化对策,并与经济、管理、法律手段相结合,达到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维护和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研究农民权益保障与征地意愿的关系并藉以对现行征地制度进行调适.对维护农民权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江苏省四镇五村126个有效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权益保障与征地意愿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权益的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及救济机制的有效性是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保障征地的顺利进行,征地制度的改革应从影响农民征地意愿的主要因素着手,即加大对农民经济权益的保障、加快对"以土地换保障"的研究与建设、构建新型的征地纠纷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9.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改革的路径和挑战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而有效地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是当前的主要任务.通过分阶段、分目标、循序渐进的改革,将有利于流转制度的完善.近期来看,重点在于搁置争议,深入实践,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改革提供参考;长远来看,修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流转管理办法,完善配套措施,保证各方参与人的合法利益,将是改革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30.
非农就业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实证分析:配置效应、兼业效应与投资效应——基于2005年江西省农户调研数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将其区分为配置效应、兼业效应、投资效应并分别对其进行了计量检验。研究表明,非农就业显著促进了土地流转,改变了农户的投资结构,特别是增加了雇佣劳动和机械对自家劳动投入的替代,但没有明显提高总土地投入水平,影响土地投入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土地的经济收益而不是投资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对农业生产不会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但要释放劳动力转移的土地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效应并将非农就业带来的投资能力转变为现实投资,必须在加快劳动力转移的同时配合农产品市场化、农业新技术供给等发展农业的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