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5篇
计划管理   15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7篇
运输经济   2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7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高校要建立教育成本核算制度,必须对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按成本核算的要求,明确成本核算项目,选择适当的教育成本核算方法,对经费支出科目的核算内容进一步细化,增设有关成本费用方面的会计科目。  相似文献   
22.
雷平 《轴承工业》2007,(5):32-34
一、引言 AUTOCAD软件包是目前最为流行的工程图形处理软件,它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其完善的绘图功能、良好的用户界面、易学易用的操作特点,而且还在于它开放的结构体系,为用户提供了多种二次开发的工具。  相似文献   
23.
24.
雷平 《特区经济》2006,6(12):43-44
控股公司、集团公司这类H型组织在市场经济占有较大比例,但目前还很少从理论上探讨其治理基础的文章。本文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在构建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H型企业存在的根源是政府规制、有限责任制度,以及最重要的、有限理性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25.
一、中国石油集团竞争力的现状我国石油石化工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发展,已经形成了颇为可观的经济规模。中国石油集团的油气储量、产量在国内处于主导地位,一些勘探开发主体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1998年以来,中国石油集团先后经过了两次大的重组和改制上市,实现了三大步的跨越式发展,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水平有较大进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发展海外业务。到2001年年底,已在海外投资18个顶目,销售收入9.1亿美元,利润1亿美元。根据国际权威机构公布的世界50家最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国石油集团已经从1997年的16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9位,首次进入世界石油大公司十强。在2002年7目《福布斯》公布的世界500强中,中国  相似文献   
26.
雷平  施祖麟 《经济经纬》2008,(2):101-104
长期以来,企业数量与规模一直是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内容。笔者利用中国31个省级区域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探讨了企业数量、规模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数量的增长对区域产出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呈现时序递增趋势。研究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企业数量对经济的影响存在差异,越是发达地区,企业数量对产出的弹性越强,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应当重视企业与产业的培育,而不是片面强调"做大做强"。本研究还为理解地方政府与国家产业主管部门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上的冲突提供了区域经济增长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27.
雷平 《经济师》2009,(7):25-27
文章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两种主要还款方式即等额本息还款法与等额本金还款法在理论上作了比较,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  相似文献   
28.
雷平 《改革与战略》2008,24(1):111-114
研究都市产业结构不仅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也为实践所急需。文章在比较国内外都市产业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国内学者更重视通过历史归纳与比较研究确定都市主导产业。经过对北京市制造业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虽然从产值与销售数量等角度,北京市制造业确实有产业集中的趋势,但就业、利润的分布规律却正好相反,显示北京市制造业从增长质量和增长动力正在向较多的产业类别蔓延。空间与企业寿命分布显示,产业的分散化来源于新兴企业的进入。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做强重于做大。因此,对都市产业,创造重于制造,对产值与主导产业的关注应转移到对区域创新环境的培育上来。  相似文献   
29.
30.
雷平 《集团经济研究》2006,(31):136-137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一直有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还是国民待遇的争论,但事实上外资总是享受着某种程度的优惠.这些优惠施如何形成的?如果没有得到这些优惠,外资是否同样会投资?如果没有这些优惠,外资利用其跨国优势又会如何经营?对以上问题的实证回答不仅有利于廓清理论上的迷雾,也有利于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