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12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财政金融 | 476篇 |
工业经济 | 314篇 |
计划管理 | 801篇 |
经济学 | 774篇 |
综合类 | 366篇 |
运输经济 | 38篇 |
旅游经济 | 55篇 |
贸易经济 | 444篇 |
农业经济 | 223篇 |
经济概况 | 612篇 |
邮电经济 | 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64篇 |
2021年 | 96篇 |
2020年 | 124篇 |
2019年 | 86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106篇 |
2014年 | 137篇 |
2013年 | 235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463篇 |
2010年 | 416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278篇 |
2006年 | 279篇 |
2005年 | 266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75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3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受规模经营效益的驱动,农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将不断推进,研究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及贡献率,对进一步扩大农地适度经营规模、发展现代农业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江汉平原潜江市为研究区,基于176份调查问卷数据,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定量诊断影响集约化农区农地规模经营意的愿影响因素及贡献。[结果]影响潜江市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因素主要为生产经营、资源禀赋、流转束缚、环境特征、行为认知5个方面,假设的5个潜在变量路径系数分别为0331、0238、0218、0238、0240,均对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影响因素表现出显著的正向影响; 引入模型的19个影响因素中,新技术新用具运用、生产经营面积、地块数量和社会地位认知影响最为显著,而生产经济组织程度、流转租金、农业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后从健全农地流转政策等方面提出了较合理的建议。[结论]研究对系统剖析集约化农区农地规模经营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贡献、推动新时代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农地规模经营的决策需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2.
[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粮食安全内涵的理解也在逐步深化,粮食安全内涵不仅包括数量方面,还包括营养健康安全,保障居民营养健康成为粮食安全的新时代内涵。基于营养目标的粮食需求研究,建立营养—消费—生产的粮食生产模式,对引导居民合理健康消费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营养消费状况,然后基于平衡膳食模式视角,引入标准人消费系数这一概念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进行了更准确的预测。[结果]城镇居民粮食消费已达到高营养目标,但目前农村居民仅达到低营养目标水平,相当于21世纪初的城镇消费水平;考虑人口结构因素,2020年和2030年粮食需求总量分别为4.8亿t和5.6亿t,比没有考虑人口结构变化时分别减少8700万t和2 600万t。[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宣传普及营养健康消费知识,引导居民合理膳食;(2)关注人口结构变动,及时调整粮食安全调控机制;(3)优化食品工业的产业机构升级,提高饲料粮转化率。 相似文献
113.
[目的]试图探索能够直接应用于土地规划的方法思路与分析工具,为土地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分析和优化土地资源的参考。[方法]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公式计算、引用参考文献法得到土壤功能价值数据矩阵,将完整土壤功能价值指标数据导入因子分析模型,计算因子载荷矩阵,观察特征值及贡献率表,利用回归法计算样本综合得分。[结果]样本的各项土壤功能价值主要由4个主因子共同来决定,第一主因子为环境介质因子;第二主因子为生态支持因子;第三主因子为营养循环因子;第四主因子为基础承载因子。[结论]综合得分排名靠前的大部分样本区域在4个主因子得分上均表现出较高的分数,实际规划中可以综合考虑使用目的、土质、地理区位、周边环境等因素权衡发展;土壤的众多功能价值均比较高,但在第二主因子生态支持功能组上的优势最为明显的可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在环境介质功能组上最有优势的,可优先发展农业和植被覆盖;综合得分最低的区域大部分功能价值均较弱,规划中可适当考虑为建设承载区。 相似文献
114.
[目的]耕地整理适宜性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的基础,可以为划定耕地整理重点区域、确定耕地整理项目和整理时序提供依据。[方法]文章以位于太行山区的涞源县为研究区域,以现状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经独立性分析后选取地形坡度、表层土壤质地、灌溉保证率、耕地系数、与道路距离、与城镇中心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7个评价指标,运用贝叶斯概率模型计算各指标权重及未整理耕地的整理后验概率,并得到研究区未整理耕地的适宜性空间分布。同时根据改进的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分析了各适宜整理区的障碍因子并提出相应的整理措施。[结果](1)在影响涞源县耕地整理的各因素中,影响程度从小到大依次是表层土壤质地、与城镇中心距离、耕地系数、地形坡度、与道路距离、地质灾害易发性和灌溉保证率;(2)在涞源县未整理耕地中,高适宜整理区与较适宜整理区占未整理耕地的20.79%,可作为涞源县下一步耕地整理的选择;(3)制约涞源县全域耕地质量的障碍因子是灌溉保证率,整理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寻找灌溉水源、结合地形条件采用蓄、引、提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布设农田水利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结论]该文可为太行山区更科学合理地开展耕地整理项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5.
[目的]利用Cite 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对1985~2015年CNKI总库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土地整治研究的5 309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当前土地整治研究热点、作者群以及主要研究机构的知识结构图谱。[方法]文章采用了文献计量可视化方法和对比分析法。[结果](1)自中国土地学会成立以来,中国土地整治研究主要围绕\"土地整理\"、\"土地整治\"、\"国土资源\"等展开;(2)国土资源部、西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是主要的研究机构;(3)《中国土地》是土地整治相关研究刊载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中国土地科学》、《农业工程学报》以及《资源科学》是刊载土地整治研究论文重要的核心期刊。[结论]除了传统的土地整治视角下,建设用地减量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设置,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评价、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以及农户整治意愿影响因素、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矿区土地复垦等研究外,在新的国内形势影响下,资源经济效益评价以及绩效评价等也是重点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6.
[目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该领域的研究也成为目前地理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众多学者从出于不同目的和角度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可以使其研究特征和不足更加清晰,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方法]应用归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现有国内外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同发展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重点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同发展的理论认知、耦合协调度与耦合类型、发展模式、仿真模拟与影响因素、研究模型方法和研究时空尺度等几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所取得的研究进展.[结果]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在经历了初期主要的理论探讨和定性的分析之后,相关研究已转入到定量化上来,同时发现现有研究存在指标科学性欠佳、方法运用单一化、尺度合理性欠缺和视角广泛性不足等问题.[结论]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系统协同发展研究正在探寻一条新的道路,即未来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趋势为尺度微观化和长时序化、方法多元化、内容复合化. 相似文献
117.
118.
通过运用协整技术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贵州省1985~2003年期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知,贵州省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动态均衡关系.从长期来看,外商对贵州的直接投资直接促进了贵州省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与外国直接投资呈正向变动.但是这种促进作用还比较有限,而且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9.
宋毅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1997,(3)
本文针对我国的技术引进已进入低层次技术引进误区的情况,分析了跌入技术落后陷阱的原因;并介绍了日本和印度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引进的经验;最后重点指出了我国要大力发展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五条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20.
扩内需 抗风险 保增长 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不仅仅美国国内经济下滑,而且导致主要发达经济体纷纷走向衰退,形成世界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态势。江苏经济继续高速增长,但世界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全年高开低走,并且面临继续回落的严峻挑战。总的对策思路,应是扩内需、抗风险、保增长、促转型,采取多种有效措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