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85篇
工业经济   43篇
计划管理   164篇
经济学   111篇
综合类   85篇
运输经济   4篇
旅游经济   5篇
贸易经济   87篇
农业经济   51篇
经济概况   15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31.
可持续增长模型的比较分析与案例验证   总被引:52,自引:3,他引:52  
本文基于可持续增长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现有的四种可持续增长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出各其在逻辑上和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并利用万科七年的数据对不同模型进行数据验证,试图为企业在管理增长时对可持续增长率的计算和应用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32.
[目的]准确评估玉米高产措施的增产潜力,量化设计高产玉米技术模式,为合理应用玉米高产措施挖掘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取北京、泰安和榆林为研究地点,以当前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利用Hybrid-Maize模型,对"直播"、"晚收"和"增密"3种主要玉米高产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动态响应规律进行模拟分析,进而设计构建适宜不同地点的玉米高产技术模式并评价其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增产潜力。[结果]在北京和泰安,播期推迟至5月20日后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增加,直播较套种措施下的玉米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提高18%和20%;适时晚收可有效增加玉米产量潜力,在中产年份,每推迟收获1d,产量潜力在北京和泰安分别能够增加214kg/hm~2和204kg/hm~2;增密措施是提高产量潜力的重要措施,不同地点均表现为在密度高于7万株/hm~2后,增产效应降低。不同生态区的玉米合理密度不同,北京和泰安的合理密度在7. 5万~8万株/hm~2,榆林的合理密度在8. 5万~9万株/hm~2;当前的管理措施下,不同地点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为12~15t/hm~2。通过措施优化组合能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潜力,不同地点措施优化途径不同。总体上,设计构建的高产技术模式较当前生产模式下的玉米长期平均产量潜力提高15%~41%。[结论]当前玉米生产主推技术(直播、晚收、增密)能有效提升玉米产量潜力,但其适用范围在不同地点有所不同,Hybrid-Maize模型是实现玉米定量设计栽培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33.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着眼于科学、协调发展,重视并促进节能减排机制建设,从决策到管理始终贯穿节能减排的理念。在履行节能减排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中国海油按照行业最高标准实施项目,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改造高耗能设备,提高能源回收利用率;通过对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将清洁生产、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通过流程优化,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公司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634.
[目的]为摸清农业资源底数,通过建立农业资源台账制度,更清晰地评价农业资源变化及利用效率,提高农业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平衡发展。[方法]文章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梳理了农业资源台账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国内外实践,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台账制度的实践情况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结果]我国农业资源台账制度缺乏统一细致的指导方案,统计渠道多且口径不一致,部门条块分割共享性较差,基层统计工作落后于国家,缺乏常规化调查的制度保障。[结论]结合实践经验,提出构建高效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管理规划、强化长效投入支持保障、建立部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农业资源数据获取网络体系和建立农业资源联合普查制度等农业资源台账制度建设路径。  相似文献   
635.
[目的]基于气候和土地利用信息,对贵州黔西南地区特色优势中药材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区域进行科学划分,为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艾纳香成功种植经验的基础上,确定5个关键气候因子作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等级指标,并且建立了关键气候因子与潜在种植分布区域海拔高度的回归模型。运用GIS技术,提取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分布的区域,通过与可利用的土地类型信息叠加,得到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结果]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的种植适宜性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747m以下区域,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8 310hm~2,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5 864hm~2,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共计3 738hm~2。[结论]研究结果客观地反映了黔西南地区艾纳香种植适宜性类型的区域面积及地理分布情况,对未来该地区艾纳香种植产业的科学发展与精准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36.
江苏省种植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基于2001~2011年江苏省77个县市种植业总种植面积及6类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数据,运 用产业集聚方法中的重心移动法、区位基尼系数法和莫兰指数法,对江苏种植业整体地理集聚格局演变进 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种植业重心快速向西北方向移动,集聚程度逐年增大,苏北、苏中、苏南种植 业集聚具有明显的地域梯度特征。运用上述方法分析6类主要农作物(小麦、稻谷、玉米、棉花、油料、 蔬菜)2001~2011年的重心演变轨迹、集聚程度和高值集聚区作具体分布,结果显示:除了棉花,其他农 作物重心都快速向北移动; 6类农作物基尼系数都大于0,说明都存在集聚现象;高值集聚区在苏北都有分 布; 6类农作物在2008年地理集聚显著。并且具体阐述了6类主要农作物的集聚趋势。在分析集聚的基础 上,从物质装备、效益、政策3个方面论述了江苏省种植业集聚驱动力。  相似文献   
637.
[目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是关乎“三农”问题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绘制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科学知识图谱,揭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方法]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选取CNKI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2000—2021年中国农业产业集群817篇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归纳。[结果](1)中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可分为萌芽起步(2004年以前)、快速发展(2004—2012年)、缓慢下降(2012年以后) 3个阶段,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注“三农”问题以来,农业产业集群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2)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农业类院校,如中国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研究机构之间合作联系较少,且跨区域、跨部门的合作不多。(3)研究群体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特征,李二玲及其团队是发文数量最多的。(4)“产业集群”“县域经济”“对策”“发展模式”等是农业产业集群研究中的高频关键词,在高频关键词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概念内涵、模式分类、形成与演化机理以及发展对策等方面梳理了农业产业集群的主要研究内容。(5)强度最强的突现词是“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38.
陈谢辉  游春 《技术经济》2008,27(4):116-121
针对我国转型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住宅小区共享资源治理困境,从业主预期结构入手,考察住宅小区共享资源治理模式。通过对非可控的样本观测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业主的“独立承担资源损益的预期”与“资源支配权的自我归属预期”之问能保持其偏好的逻辑关联,但“资源支配权的自我归属预期”与“共享资源自我治理模式选择的预期”没有显著的逻辑关联,即偏好发生变化;而通过模仿学习经历,业主能够达到和谐的认知状态,使得三类预期之问建立一致的逻辑关系。因此,要形成减轻政府财政负担的自我治理模式,必须让业主认识到自身的治理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639.
This article uses a new source of data, namely the full sample of the 1881 census enumerators’ books, to study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It examin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bour demand and supply to gauge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in determining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s (LFPRs). Three main findings emerge from the current article. First, there is an unmistakable link between labour demand and female LFPRs. High levels of female labour force participation are found in areas where there were industries with ample demand for female labour. Second, supply-side factors also had clear effects on female LFPRs. However, they can only operate within the limit imposed by the demand-side conditions. Third, female migration did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female LFPRs. Overall,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demand side of the female labour market wa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female LFPRs in nineteenth-century England and Wales.  相似文献   
640.
Statistical agencies often release a masked or perturbed version of survey data to protect the confidentiality of respondents' information. Ideally, a perturbation procedure should provide confidentiality protection without much loss of data quality, so that the released data may practically be treated as original data for making inferences. One major objective is to control the risk of correctly identifying any respondent's records in released data, by matching the values of some identifying or key variables. For categorical key variables, we propose a new approach to measuring identification risk and setting strict disclosure control goals. The general idea is to ensure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correctly identifying any respondent or surveyed unit is at most ξ, which is pre‐specified. Then, we develop an unbiased post‐randomisation procedure that achieves this goal for ξ>1/3. The procedure allows substantial control over possible changes to the original data, and the variance it induces is of a lower order of magnitude than sampling variance. We apply the procedure to a real data set, where it performs consistently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and quite importantly, shows very little data quality lo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