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1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2篇
贸易经济   3篇
水利工程   12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明渠挟沙水流的颗粒相平均速度及速度滑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颗粒相动理学模型所确立的颗粒相基本方程和本构关系,导出了明渠挟沙水流中固液两相平均速度差的表达式,表明相间速度差与两相的垂向脉动强度、脉动切应力、水下重力、剪切升力、颗粒弛豫时间等有关,与两相沿流向脉动强度无关。运用水流速度的窦国仁公式,计算了颗粒相速度的垂线分布,分析了相间速度差的垂线分布特性,结果与试验资料吻合很好。表明相间速度差呈现出水面小、水底大的分布形式;细小颗粒的速度差近似为零,粗重颗粒的速度差明显、在固壁附近存在明显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42.
应用数学模型研究物理模型试验的变态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物理模型试验仍然是各种水利工程决策与优化时的主要研究手段,但要定量确定物理模型试验变态率的影响仍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采用三维数学模型计算了不同变率工况下 Wang和 Ribberink的直槽试验和 Odagaard的 180°弯道水槽试验中的水流运动。比较了不同变率条件下沿流向、垂向和横向上的流速差异,以及弯道试验中二次流形态在不同变率下的情况。最终量化了变态率对物理模型试验结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对于流向速度,变率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较小,而对垂向和横向速度,影响很大。直道与弯道有较大差异,同目前物理模型试验采用的变态率范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3.
非正常工况下的渠道水力响应对大型调水工程输水渠道的安全有着深刻的影响。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典型渠段作为研究对象,模拟分析了非正常工况下渠段的水力响应特征及退水闸的退水作用。计算结果表明,事故渠段上、下游端节制闸紧急关闭时,节制闸前(或后)水位壅高(或降落)的幅度很大,渠段内水位波动剧烈;节制闸关闭时间的延长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水位壅高和降落幅度,但效果并不明显;退水闸的启用能够较好减小水位的壅高幅度,有效降低水流的漫溢危险。  相似文献   
44.
荆江和洞庭湖构成了一个大型复杂河网系统,运用一维显式有限体积法建立了荆江-洞庭湖区洪水演进数学模型.分别采用1996年和1998年洪水对荆江-洞庭湖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检验了模型用于江湖洪水演进过程模拟的可靠性.进一步将荆江和洞庭湖河网洪水演进数学模型与荆江分洪区平面二维洪水演进数学模型进行了嵌套,采用一、二维嵌套模型对江、湖和分洪区洪水演进过程进行了模拟,模型计算结果合理、符合实际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45.
天然河道与湖泊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广泛的重视,对泥沙颗粒的基本特性的研究也开始与水体污染物质的吸附解析、微生物的吸附成膜等水环境生态方面结合起来。本文通过对官厅水库的泥沙分组进行培养,并采用先进的图像采集观测系统,对泥沙生长生物膜后的絮体在沉降时进行拍摄采集,探讨了颗粒级配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得到的颗粒特征值,推导了水体不同营养条件下的粒径变化公式。数据表明泥沙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形成新的泥沙生物絮体颗粒,能够在水沙交界面上形成粒径范围很宽的颗粒组使得级配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46.
长江宜昌至汉口河段输沙特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长江宜昌至汉口干支流水文站50年水文资料的分析发现,长江干流年水量变化不大,而年沙量变化很大,造成沙量增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荆江三口(藕池口,松枝口,太平口)分洪分沙、量的逐年减少、干流来沙及汉江丹江口水库蓄水运用引起的。本文还从沙量平衡法和断面法分析了宜昌至汉口河段的泥沙冲淤和输沙特性,发现城陵矶至汉口河段长期处于淤积状态,是上下游河段挟沙力平衡的一个调节河段。并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下游年沙量将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47.
地下水硬度升高机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下水硬度升高多为人类活动频繁的城市近郊,且与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固体垃圾渗滤液引起的环境污染、污水灌溉和地下水密切相关。为了遏制地下水硬度持续升高,今后应加强地下水硬度影响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48.
枯季磨刀门水道咸潮活动与压咸控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进一步认识珠江河口咸潮活动规律和提供调水压咸有关控制参数,本文分析枯季磨刀门水道的盐度监测资料,发现咸潮半月周期内存在入侵期和退落期,在咸潮入侵强烈时上游河段一般的来流量(<4000m3/s)难以保证取水要求,控制上游增加一定的来流量只有在咸潮退落期才具有压咸实际意义;用日最小盐度反映咸潮发展的不同阶段较有代表性,而日最低潮位是决定日最小盐度的主要因素.利用三灶站加权日最低潮位过程可初步判断咸潮入侵期与退落期,同时可利用该潮位过程曲线谷值所对应的时间预报控制上游加大流量的最佳时机起点.资料表明,这一方法比现有方法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9.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 000~2 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 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 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 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相似文献   
50.
论悬移质浓度垂线分布的两种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悬移质泥沙垂线浓度分布描述为从水面到河底呈“上小下大”型,但是从大量的水槽、管道乃至天然河流中的实测浓度分布资料来看,相当多情况下,浓度从水面到河底的垂线分布是先由小变化到某位置时达最大值,尔后又向小变化,过去,往往把这种分布说成是反常现象,并排除于资料分析之外,以往的悬沙垂线分布理论反映的几乎都是“上小下大”型分布,而不能反映前述另一种分布,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在研究悬沙分布时,往往通过普朗特(Prantdl)假设把使泥沙悬浮的主要因素——垂向脉动流速|V′|转化成了流速分布,这种转化本身存在问题,且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