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农业经济   2篇
水利工程   1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一般认为,实现水利化(即农业水利化)的任务在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用较高标准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因此,所谓“水利化程度”主要是指某地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满足农业灌溉用水的程度。这个概念曾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承认。在当前水利区划、规划等实际工作中,正确分析、评价不同地区的水利化程度,对于研究各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水利化方向以及合理规划供水、用水等具有现实意义。我们愿将基层水利工作者对水利化程度以及与此有关的水资源供需平衡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提供出来,谨供大家参考。一、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省地下水利用量约占总水资源利用量的70%,由于水资源紧缺,使地下水处于严重的超采状态。因为地下水长期超采,造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由此引发了经济损失、社会影响和环境危害等严重问题。因此应对地下水超采进行预测和设定控制方案,并采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管理等措施加以限制,以期宏观战略规划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相似文献   
13.
自然环境是人类取得基本生命物质的场所和向人类提供生产原料的基地。不同的自然环境能起到加速或阻滞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水环境则直接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天然水或人类兴利除害取得的工程水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命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河北省防洪减灾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树立新的防洪理念。包括:辩证地看待洪水,治水策略;从“根治”转入“风险管理”;单纯防洪工程建设向全社会防洪安全保障体系转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期防洪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方略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过份依赖污水末端处理的弊端,阐述了污水治理与利用的系统理念,分析了发挥系统优势,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的重要性,提出重视源头治理,加强治污、防污针对性和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9年5月3日(河北日报)刊登了记者专访文章——(刘昌明院士提出增粮节水方案)。对文中我省每年超采地下水IOO~150mm(大致相当于30~45亿m37X量)以及采取工程、保墒、管理“三管齐下”的农业节水措施,我们非常赞同。但认为仅靠节水可使我省“农业需水零增长,不再超采地下水,粮食增加50亿kg”的观点值得商榷。1文中“我省目前由于灌溉方式落后,导致灌溉水利用率仅为30%至40%的提法不够准确。现实情况是:我省井灌水的利用率从SO年代初就已达洲%,近年来随着管灌技术大面积推广和喷、滴灌技术在部分地区的应用,地下水的灌溉…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匮乏已成为新世纪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水资源合理配置是当务之急,而水权制度建设则是配合南水北调合理配置水资源的最有效办法。基于海河流域水市场和水权的动态变化与水的“准市场”特点,建立水权制度要把握好确定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需求结构、配置初始水权和建立水市场等重要环节。水权初始分配要注重公平原则;水权转让要注重效率原则。要达到上述目的,明晰水权是基础。水权制度的建立,将有效地促进节水和治污,又是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前提,它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有至关重要的关系。考虑到水权制度建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河流域理应在我国率先建立水权制度。  相似文献   
18.
南水北调与水环境承载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生态环境目标 水资源的基本属性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属性,涉及水的数量、质量、能量,以及水域、水环境。水资源的功能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诸多功能。但是水资源的天然时空分布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之间很容易出现不协调,这就需要将水资源进行配置,这个配置要力求合理。合理配置包括调整水资源在空间、时间及质量上的分布,乃至调整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南水北调是河北省、华北乃至全国最重要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其特点是“从合适的地  相似文献   
19.
针对当前过份依赖污水末端处理的弊端,阐述了污水治理与利用的系统理念,分析了发挥系统优势,完善水污染防治规划、计划的重要性,提出重视源头治理,加强治污,防污针对性和建设环保型社会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