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正>“双碳”目标提出以来,我国的控碳成果愈发显著,企业和公众对绿色低碳转型的认知也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由此可见,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既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未来我国发展的主要战略。聚焦于单个企业,其及时、高质量地披露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支撑我国碳交易市场的高质量运行,为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有序稳妥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2030年碳达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奠定基础。而我国当前的碳信息披露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统一的披露规则和标准,着眼于企业内部,也还存在着碳信息披露内生动力不足以及碳信息披露体系不够完善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双碳”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大数据时代下,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和运营成本的减少需求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运而生,国有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提速的新要求。财务共享是企业数字化经济进行转型的基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文章经分析发现国有企业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过程中存在技术研发不足、人员流失、风险管控不到位等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要重视信息技术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数据管理、成立应对小组的建议,确保国有企业能够顺利完成财务转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科医师对高危儿陪娩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选取于2012年7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高危孕妇480例为观察组,该组产妇均安排儿科医师进行陪娩,同时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高危孕妇340例为对照组,该组产妇均未给予儿科医师陪娩,观察和分析两组产妇高危儿复苏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病死等指标。结果观察组480例产妇共娩出490例婴儿(10例产妇双胎),其中113例出现窒息,需要复苏抢救,占总例数23.06%,轻度窒息94例,重度窒息19例,其中4例复苏失败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6.46%;3例死于窒息复苏后并发症,死亡率0.61%,并发症发生率为10.62%。对照组340例产妇共娩出340例婴儿,其中98例需要抢救复苏处理,占总例数28.82%,轻度窒息73例,重度窒息25例,其中6例抢救失败死亡,复苏成功率为93.88%,6例死于窒息复苏后并发症,死亡率为1.76%,并发症发生率为30.61%;两组间上述指标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危产妇采取儿科医师陪娩方式进行干预,能明显提升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病死率,改善高危儿预后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针对喀斯特地貌发育对筑坝河流径流的影响问题,为了更经济、快捷、精确地提取水系特征,揭示地貌发育对水文特征响应的成因机制,以黔中筑坝区为研究对象,以30 m分辨率的ASTER-GDEM和1∶100万的贵州省综合地貌图为数据源,应用ArcGIS构建渔网法估算流域水系分维,探讨黔中筑坝区水系分维与地貌发育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通过渔网法估算的北盘江、猫跳河、三岔河、南明河、蒙江、头堡河、翁吟河、鱼梁河、暗流河流域的分维值分别为1.675 6、1.595 1、1.615 1、1.595 0、1.648 9、1.280 2、1.515 1、1.621 6、1.465 1;(2)从地貌发育特征看,研究区主要发育的地貌类型为K化中山谷地、峰丛谷地,占研究区比例为66.9%。北盘江、三岔河、蒙江、鱼梁河流域地貌发育为壮年期,南明河、猫跳河、翁吟河、暗流河流域为幼年期的中晚期,头堡河流域为幼年期的早期;研究区坡度、切割深度的空间展布规律与渔网法估算分维值揭示的地貌发育阶段相一致,与实际发育地貌吻合。 相似文献
18.
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了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影响不明显;研发机构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而高等院校的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引领,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以铁路物流与智慧物流为专业特色发展方向,以高等职业教育双创改革为落脚点,以校级创新创业体制机制为依托,总结归纳了近五年来学院与师生团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的成绩与经验。本文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设计了“孵化—培育—成长—转化—反哺”全闭环、全链条创新项目引育模式,建设专创互促、校企联动、师生共创的矩阵式创新创业团队,打造“课程、项目、团队”三元共生互促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为优化双创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精技术、善创新的专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威宁县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其美丽乡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威宁自治县统计数据、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 GIS10.2平台,对威宁县彝族村寨和回族村寨点在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4个地形因素上的分布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各个村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并基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彝族村寨和回族村寨进行全局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彝族村寨分布于1 727~2 634m高程、1.35~46.77°坡度、5~107m的地形起伏度范围内,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彝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在11. 8~1 092. 6m之间;回族村寨分布于1 748~2 594m高程、0. 34~44. 49°坡度、2~191m的地形起伏度范围内,西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回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在26. 2~1 011. 2m之间。全局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彝族村寨在与县道、国道、高速公路的距离上属于高值聚集;回族村寨则在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与省道的距离上属于高值聚集。[结论]地形因素是影响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民族村寨总体表现出靠近水源分布和公路等级越高,交通可达性越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